[发明专利]一种投影仪喇叭减震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2011022767.6 | 申请日: | 2020-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3511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5 |
发明(设计)人: | 吴泓庆;杨俊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极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N9/31 | 分类号: | H04N9/31;H04R9/06;H04R9/02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卿诚 |
地址: |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世***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投影仪 喇叭 减震 结构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投影仪喇叭减震结构,属于投影仪技术领域,包括喇叭支架、底座支架和减震单元;喇叭支架包括固定部;底座支架包括支撑部;减震单元包括螺钉、上硅胶部和下硅胶部;螺钉的螺柱依次贯穿上硅胶部、固定部、下硅胶部,并通过螺纹旋在支撑部上,使螺钉的头部、上硅胶部、固定部、下硅胶部和支撑部从上往下依次挤压,且两两挤压的接触配合面均设有凹凸环配合结构。本发明的一种投影仪喇叭减震结构,组装便利,减震单元受力均匀,很好解决喇叭在XY方向震动和Z向跳动,优化音响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投影仪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投影仪喇叭减震结构。
背景技术
当前市面上大多投影仪的喇叭箱体采用在固定喇叭支架的四个支撑点来设置减震结构,喇叭支架的支撑点上下位置设置多个硅胶来减震,螺钉的螺柱依次贯穿上方多个硅胶、喇叭支架的支撑点、下方多个硅胶,并通过螺纹旋在底座支架的支撑柱上,使螺钉的头部、上方多个硅胶、喇叭支架的支撑点、下方多个硅胶和底座支架的支撑柱从上往下依次挤压,喇叭和振膜是各方向振动发声,此时喇叭支架会在XY平面内出现各方向位移震动,由于硅胶的上下面都是平面,硅胶无法有效吸收喇叭支架的XY方向震动;现有的采用多个硅胶减震,硅胶零件较多,而且复杂,装配时无限位结构,导致喇叭支架在固定锁接的时候存在大小力不一致的情况。由于不同支撑点位置的螺钉对硅胶的挤压力不一致,硅胶无法有效吸收喇叭支架的XY方向震动引发喇叭支架的Z向跳动。传统的喇叭减震结构不能很好地解决喇叭支架的XY方向震动和Z向跳动问题,从而影响喇叭整体的音箱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投影仪喇叭减震结构,拟解决传统的喇叭硅胶零件较多,而且复杂,装配时无限位结构,喇叭支架在固定锁接的时候存在大小力不一致的情况,减震结构不能很好地解决喇叭支架的XY方向震动和Z向跳动问题,从而影响喇叭整体的音箱效果。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投影仪喇叭减震结构,包括喇叭支架1和减震单元3;所述减震单元3包括上硅胶部7和下硅胶部8;所述上硅胶部7和下硅胶部8夹持喇叭支架1;所述上硅胶部7的上下接触配合面和下硅胶部8的上下接触配合面均设有凹凸环配合结构9。由上述结构可知,喇叭和振膜在各方向振动发声,此时喇叭支架会在XY平面内出现各方向位移震动,凹凸环配合结构9充分吸收XY平面内震动的能量,从而使XY平面内震动得到缓解,避免喇叭支架1产生Z向跳动,即便产生Z向跳动,凹凸环配合结构9也可以吸收Z向跳动的能量,使Z向跳动得到缓解,从而解决喇叭支架的XY方向震动和Z向跳动问题,优化喇叭音响效果。
进一步的,还包括底座支架2;所述喇叭支架1包括固定部4;底座支架2包括支撑部5;减震单元3还包括螺钉6;所述螺钉6的螺柱依次贯穿上硅胶部7、固定部4、下硅胶部8,并通过螺纹旋在支撑部5上,使螺钉6的头部、上硅胶部7、固定部4、下硅胶部8和支撑部5从上往下依次挤压,且两两挤压的接触配合面均设有凹凸环配合结构9。由上述结构可知,喇叭和振膜在各方向振动发声,此时喇叭支架会在XY平面内出现各方向位移震动,则固定部4相对支撑部5会产生XY平面内震动。螺钉6的头部、上硅胶部7、固定部4、下硅胶部8和支撑部5从上往下依次挤压,且两两挤压的接触配合面均设有凹凸环配合结构9,即螺钉6的头部和上硅胶部7的接触配合面设有凹凸环配合结构9,上硅胶部7和固定部4的接触配合面设有凹凸环配合结构9,固定部4和下硅胶部8的接触配合面设有凹凸环配合结构9,下硅胶部8和支撑部5的接触配合面设有凹凸环配合结构9,凹凸环配合结构9使螺钉6的头部、上硅胶部7、固定部4、下硅胶部8和支撑部5两两之间相对在XY平面内震动时,凹凸环配合结构9充分吸收XY平面内震动的能量,从而使XY平面内震动得到缓解,避免喇叭支架1产生Z向跳动,即便产生Z向跳动,凹凸环配合结构9也可以吸收Z向跳动的能量,使Z向跳动得到缓解,从而解决喇叭支架的XY方向震动和Z向跳动问题,优化喇叭音响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极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成都极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2276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石墨化纳米碳复合多孔碳骨架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人防门框自动焊接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