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暂堵式固井压裂滑套及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022957.8 | 申请日: | 2020-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2737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03 |
发明(设计)人: | 朱和明;李夯;曹海涛;邵志香;廖洪千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21B34/06 | 分类号: | E21B34/06;E21B34/14;E21B17/10;E21B33/13;E21B43/26 |
代理公司: | 北京聿华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1 | 代理人: | 刘华联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暂堵式固井压裂滑套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暂堵式固井压裂滑套,包括:本体部分,本体部分设有多个周向均布的压裂孔;同心布置在本体部分内部的内滑套;以及设置在内滑套下端的限位套筒;其中,在压裂孔中设有挡块,在本体部分的对应于压裂孔的外侧套设有扶正环,限位套筒、挡块和扶正环能够在达到预定温度时降解,在第一状态下,内滑套处于压裂孔的内侧,挡块和扶正环关闭压裂孔,使得暂堵式固井压裂滑套的内部通道与本体部分外的井筒环空不导通;在第二状态下,限位套筒、挡块和扶正环逐渐降解,内滑套相对于本体部分向下移动而打开压裂孔,压裂液通过压裂孔能够压裂破坏形成于压裂孔径向外侧的固井水泥环,从而使暂堵式固井压裂滑套的内部通道与外部储层导通。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石油完井及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暂堵式固井压裂滑套。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暂堵式固井压裂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在油气开采过程中,压裂作业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增产方法,并且滑套式分段压裂技术是非常规油气资源开采的重要手段,其广泛应用于低渗透油气藏、页岩气及煤层气水平井及定向井的增产改造。
近年来,滑套式分段压裂储层改造技术中出现一种固井滑套分段压裂技术,其通过将滑套与套管连接一趟下入井内,然后进行常规的固井作业,再通过投球或者下入专用的开关工具将滑套逐级打开进行压裂作业。该工艺虽然具备施工压裂级数不受限制、管柱内通径大、利于后期液体返排等优点。然而,现有技术中的固井滑套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固井作业对固井滑套的打开性能的影响较大。一方面,内滑套与下部与本体之间存在较大空间,当固井胶塞刮浆不干净时,此处残留水泥浆会直接影响内滑套正常下行,导致滑套无法正常打开。另一方面,固井作业完毕后,滑套外部及压裂孔存在水泥,水泥甚至会堵塞压力孔,在压裂作业时,水泥的存在会导致施工压力高,严重时,甚至无法正常进行压裂,这严重影响了固井压裂施工作业。
发明内容
针对如上所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暂堵式固井压裂滑套。该暂堵式固井压裂滑套能够在固井侯凝的过程中形成完全无水泥的干净空间,并能够有效避免水泥进入压裂孔,有利于降低压裂所需的施工压力和保证压裂施工的顺利进行。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暂堵式固井压裂施工方法。
为此,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暂堵式固井压裂滑套,包括:本体部分,所述本体部分设有多个周向均布的压裂孔;同心布置在所述本体部分的内部的内滑套;以及设置在所述内滑套的下端的限位套筒;其中,在所述压裂孔中设有挡块,在所述本体部分的对应于所述压裂孔的外侧套设有扶正环,所述限位套筒、所述挡块和所述扶正环能够在达到预定温度时降解,在第一状态下,所述内滑套处于所述压裂孔的内侧且在所述限位套筒的作用下形成轴向限位,并与所述挡块和所述扶正环共同作用而关闭所述压裂孔,使得所述暂堵式固井压裂滑套的内部通道与所述本体部分外的井筒环空不导通;在第二状态下,所述限位套筒、所述挡块和所述扶正环逐渐降解,所述内滑套相对于所述本体部分向下移动而打开所述压裂孔,压裂液通过所述压裂孔能够压裂破坏形成于所述压裂孔径向外侧的固井水泥环,从而使所述暂堵式固井压裂滑套的内部通道与外部储层导通。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本体部分的内壁构造有端面朝向上方的台肩,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限位套筒的下端抵靠在所述台肩上,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内滑套的下端抵靠在所述台肩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与所述本体部分固定连接的上接头,在第一状态下,所述内滑套的上端与所述上接头的下端面接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套筒、所述挡块和所述扶正环均采用温敏型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制成,且能够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定温度不小于60℃。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扶正环的外表面设有多个周向均匀分布的过流槽,在相邻的所述过流槽之间形成扶正肋,所述扶正肋对准相应的所述压裂孔进行安装。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扶正环通过紧定螺钉与所述本体部分固定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2295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