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铜钨合金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023825.7 | 申请日: | 2020-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6387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1 |
发明(设计)人: | 胡强;张友亮;魏仕勇;程香平;罗凤凤;韦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省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22C1/05 | 分类号: | C22C1/05;C22C1/10;C22C27/04 |
代理公司: | 西安合创非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48 | 代理人: | 杨蕾 |
地址: | 330096 江西***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合金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合金制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铜钨合金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金属钨粉、铜粉、导电炭黑、锑粉、Re稀土粉分别按照质量百分比92.98~65.1wt%:5~30wt%:2~3 wt%:1~1.5 wt%:0.2~0.4 wt%进行球磨混料后,坯块压制成骨架坯块;在骨架坯块六个侧面上分别喷涂一层厚度为3~5mm厚的铜粉浆,然后将骨架坯块装入内壁涂抹有远红外辐射涂层的莫来石坩埚,1000~1200℃微波烧结1~3小时,自然冷却,即得铜钨合金。本发明在可以实现铜钨合金快速制备的同时,可以有效的提高合金的致密化程度和综合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合金制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铜钨合金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铜钨合金即具有W的高熔点、高密度、抗电蚀性、抗熔焊性和较高的高温强度,又具有Cu的高电导及热导率、塑性及易加工性。由于Cu在电弧高温下蒸发时可吸收大量的电弧能量,降低电弧温度,改善使用条件和降低电蚀作用,因此被广泛地用作高压电器的电触头材料,也用作电加工的电极、高温模具以及其他要求导电导热性能和高温使用的场合。目前,一般采用熔渗法和活化液相烧结法制备W-Cu材料。但由于W与Cu两相不相溶,因此,传统熔渗W-Cu材料组织偏析、粗大且相对密度低,此外,活化液相烧结会引入异类杂质影响材料的性能。微波烧结技术是利用微波具有的特殊波段与材料耦合而产生热量,使材料整体加热至烧结温度而实现致密化的方法,其与常规烧结技术相比具有烧结温度低、烧结时间短、能源利用率和加热效率高等优点,并且制成的工件具有较高的密度、硬度和强韧性,综合性能优异。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铜钨合金的制备方法,在可以实现铜钨合金快速制备的同时,可以有效的提高合金的致密化程度和综合性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铜钨合金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将金属钨粉、铜粉、导电炭黑、锑粉、Re稀土粉分别按照质量百分比92.98~65.1wt%:5~30wt%:2~3 wt%:1~1.5 wt%:0.2~0.4 wt%进行球磨混料,得混合粉;
S2、将所得的混合粉坯块压制成骨架坯块;
S3、在骨架坯块六个侧面上分别喷涂一层厚度为3~5mm厚的铜粉浆,然后将骨架坯块装入内壁涂抹有远红外辐射涂层的莫来石坩埚,置于微波频率为2500~2600MHz、功率4~6KW、真空度小于0.1KPa的条件下,保持20~30℃/min的加热速度将温度升至1000~1200℃烧结1~3小时,自然冷却,即得铜钨合金。
进一步地,所述金属钨粉和铜粉的粒度均小于200目,纯度均大于99.8wt%;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1中,球磨混料时,球料比为8~40:1,转速为200~300r/min的条件下球磨30~60min。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2中,坯块压制时的压力控制在30~50MPa。
进一步地,所述的导电炭黑为具链状结构的导电炭黑。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3中,铜粉浆由铜粉与去离子水按质量比为1:3的比例混合所得。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采用微波烧结,可以直接熔化金属铜粉,具有加热速度快,热效率高的特点,协同远红外辐射涂层的热增效功能,可以在30~40min熔化金属铜粉;
2)所使用的熔渗铜为铜粉浆,而非金属铜坯块,铜粉浆可以均匀包裹在骨架坯块的六个侧面上,即作为吸波载体,又作为熔渗物质,在合金的烧结过程也可以防止合金表面氧化,同时可以提高所得合金的质量;
3)引入导电炭黑、锑粉、Re稀土粉,可以有效的提高合金的致密化程度和综合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省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未经江西省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2382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