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休息平台与环绕式水景一体化造型设计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2011026829.0 | 申请日: | 2020-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9612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8 |
发明(设计)人: | 臧超;石玮;陈臻康;李佳;孙小丹;肖晨;王瑞洁;陈天琪;马正正;于云飞;孙刚;杨震宇;吴雪中;庄宁;宋晓波;周德信;顾伟;李赫;刘德才;陈波;胡锦东;赵旭;张文武;凡文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H1/12 | 分类号: | E04H1/12;E04F19/00;B05B17/08 |
代理公司: | 苏州瑞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59 | 代理人: | 王国华 |
地址: | 215004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休息 平台 环绕 水景 一体化 造型 设计 结构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休息平台与环绕式水景一体化造型设计结构,其包括:休息台,休息台为圆柱形,休息台固定连接于地面基层上,地面基层上设置有弧形墙板,弧形墙板为两片呈对称设于休息台的相对两侧;水景池机构,其设于弧形墙板和休息台之间,水景池机构与休息台边缘贴合,且水景池机构的两端部与弧形墙板的两端部平齐。本发明通过对水流的整流和对水景与休息台之间的围挡,极大地减缓了水分丢失,避免了水源飞溅导致水流循环断流的情况,减少维护的投入,运行稳定性高;通过将饰面板封装在密封空间内,避免了饰面板在潮湿环境下开裂起皮的情况,结构设计合理,大大地提高了饰面板的使用寿命,免于后期繁琐的维护更换操作。
技术领域
本发明设计建筑装饰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休息平台与环绕式水景一体化造型设计结构。
背景技术
近些年装饰项目的装饰空间休息平台环绕式水景一体化造型项目越来越多,环绕式水景一体化逐渐成为我们装饰工程建筑空间和环境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将来也势必呈上升趋势发展。
目前,环绕式水景一体化造型安装结构中,木饰面与水流直接接触,木饰面在潮湿环境中经过一个使用周期后出现发霉、开裂、起皮等问题,影响装饰效果,另外,水景水源不能做到完全隔离,时常会出现水源飞溅出来,使得水景水源不能循环利用,需要定期人工加水。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休息平台与环绕式水景一体化造型设计结构,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环绕式水景一体化造型安装结构的木饰面容易受潮开裂、水源飞溅丢失影响水循环的问题。
为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休息平台与环绕式水景一体化造型设计结构,其包括:
休息台,休息台为圆柱形,休息台固定连接于地面基层上,地面基层上设置有弧形墙板,弧形墙板为两片呈对称设于休息台的相对两侧;
水景池机构,其设于弧形墙板和休息台之间,水景池机构与休息台边缘贴合,且水景池机构的两端部与弧形墙板的两端部平齐,封板固定连接水景池机构的端部和弧形墙板的端部,水景池机构的上端设有出水管,休息台内部开设有集水槽,集水槽的侧壁开设有连通水景池机构内部的进水口,水景池机构包括隔板、导流板、导流过渡板和整流板,隔板为弧形板贴合于休息台的表面,导流板为截面具有一定斜度的喇叭状弧形板,且导流板的上端部固定连接于弧形墙板的上端部上,导流过渡板的一端固定连接导流板的下端部,且导流过渡板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隔板的底部,整流板为截面呈C形的弧形板,且整流板分别连接隔板、导流过渡板和导流板;
饰面机构,其设于水景池机构和弧形墙板之间,饰面机构固定连接于弧形墙板的侧壁上,饰面机构包括轻钢龙骨、副龙骨和饰面板,轻钢龙骨为弧形龙骨固定连接于弧形墙板的侧壁上,副龙骨为多根呈等角度均匀排列设置于轻钢龙骨上,饰面板为喇叭状的弧形板固定连接于副龙骨上。
进一步地,上述弧形墙板为弧形板状结构,且弧形墙板的中心轴与休息台的中心轴重合。
进一步地,上述两水景池机构的端部之间围挡成过道。
进一步地,上述整流板的截面外边缘与隔板表面、导流过渡板表面和导流板表面皆相切。
进一步地,上述弧形墙板的上端部和导流板的上端部包覆设置有收边条。
进一步地,上述隔板的底部设置有多个过水口。
进一步地,上述导流板、隔板和封板皆为透明玻璃板。
进一步地,上述集水槽内设置有连接出水管的水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2682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烟用料液均质装置
- 下一篇:双屏异步显示处理方法、装置、双屏显示智能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