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二维层状金属钙/铟双氢氧化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011026916.6 | 申请日: | 2020-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5676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9 |
发明(设计)人: | 封伟;王宇;冯奕钰;梁雪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23/08 | 分类号: | B01J23/08;B01J23/62;B01J35/02;C01B3/04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程毓英 |
地址: | 300350 天津市津南区海***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二维 层状 金属 氢氧化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二维层状金属钙/铟双氢氧化物,具有如下的晶体结构:由带正电的二维骨架结构以及层间阴离子和结合水构成,元素比1:2的铟和钙元素与以它们成八面体构型的羟基构成带正电的二维骨架,在两层二维骨架之间由碳酸根中和多余正电荷,同时结合水、碳酸根以及骨架上的羟基三者之间形成稳定的氢键结构。本发明还给出此种二维层状金属钙/铟双氢氧化物的制备方法,及其在光催化产氢的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催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二维层状金属(钙/铟)双氢氧化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随着能源短缺、气候变暖、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的日益突出,太阳能、风能、氢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已成为日益紧迫的科技问题。氢气作为一种新的可再生能源,由于其能量密度高、无污染等优点,引起了人们的极大研究热情。最常见的制氢方法有电解法、电催化法和光催化法。特别是光催化分解水是一种非常环保、有效、有发展前景的方法,其中光催化剂是最关键的因素,它需要合适的带隙、能带结构和高比表面积。因此,二维纳米材料由于本身的结构特性而成为光催化剂的理想材料。二维纳米材料是指在厚度方向只有1到几个原子厚度且横向尺寸可到微米以上的新型纳米材料,包括石墨烯、锗烯、磷烯、过渡金属二硫基化物、六方氮化硼、二维共价有机骨架、二维金属有机骨架、二维钙钛矿和层状金属双氢氧化物等。
二维纳米材料的高比表面积能提供更多的活性位点,有利于提高催化反应效率。然而,一般的二维层状金属双氢氧化物都是通过金属盐类在恒定PH的碱性溶液中共沉淀得到,制备条件相对严苛。而且已知的二维层状金属双氢氧化物的带隙都普遍较大,对长波长方向的光利用不足。因此,开发出具有较低带隙的二维层状金属(钙/铟)双氢氧化物是一种有效利用长波长的光的途径,并且此种方法产量大,操作简单。具有较低带隙的二维层状金属(钙/铟)双氢氧化物不仅可以提供更多活性位点,同时低带隙也能更好地利用长波长光,再者层内羟基、层间阴离子以及结合水能有效水分子进行光催化分解,可以作为光催化产氢材料应用于新型清洁能源领域。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二维层状金属(钙/铟)双氢氧化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制备的二维层状金属(钙/铟)双氢氧化物具有较高的光催化产氢效率。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二维层状金属钙/铟双氢氧化物,具有如下的晶体结构:由带正电的二维骨架结构以及层间阴离子和结合水构成,元素比1:2的铟和钙元素与以它们成八面体构型的羟基构成带正电的二维骨架,在两层二维骨架之间由碳酸根中和多余正电荷,同时结合水、碳酸根以及骨架上的羟基三者之间形成稳定的氢键结构。
进一步地,二维层状金属钙/铟双氢氧化物的层厚在3.91nm,由5层二维骨架堆叠而成,具有1.24eV的带隙。
实验结果表明,上述二维层状金属(钙/铟)双氢氧化物在大于420nm波长的光照下,添加3wt.%铂作为助催化剂,以甲醇作为空穴牺牲剂,其光催化产氢速率可达467.2μmol/g/h。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二维层状金属钙/铟双氢氧化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金属钙、金属铟和红磷按照(0.4-1):(2.0-3.0):(0.5-1.0)的质量配比,混合后真空封装,将封装好的混合物置于炉中,于惰性气气氛下,加热到800-1000℃,保温一段时间后,冷却到室温;
(2)取出制备好的前驱体在室温下放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得到中间体;
(3)将中间体在去离子水中超声一段时间后,得到二维层状金属钙/铟双氢氧化物的悬浊液;
(4)洗涤并干燥二维层状金属钙/铟双氢氧化物的悬浊液,得到二维层状金属钙/铟双氢氧化物的粉末样品。
本发明提供了上述二维层状金属(钙/铟)双氢氧化物或上述制备方法制备的二维层状金属(钙/铟)双氢氧化物催化剂材料作为光催化分解水产氢的应用。所述光催化分解水产氢应用可应用于新型清洁能源领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2691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