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槐蕾茶抗冠状病毒肺炎的靶点筛选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031192.4 | 申请日: | 2020-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8547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5 |
发明(设计)人: | 张升校;郭姝骏;冯艺洋;乔军;赵蓉;王灿;宋珊;张一凡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升校 |
主分类号: | G16C20/30 | 分类号: | G16C20/30;G16C20/50;G16C20/20;G16C20/70 |
代理公司: | 太原申立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4115 | 代理人: | 郭海燕 |
地址: | 030006 山西省太原市小***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槐蕾茶抗 冠状病毒 肺炎 筛选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槐蕾茶抗冠状病毒肺炎的靶点筛选方法,属于医药技术领域。通过活性成分的筛选及靶标预测;分子对接配体与受体的准备;成分靶点分子对接筛选活性成分;疾病靶点的预测;构建化合物‑靶点‑疾病网络;关键靶点功能富集分析。本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及分子对接技术探究槐蕾针对COVID‑19的活性成分及潜在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构建成分‑靶点网络,与连花清瘟胶囊与金花清感颗粒进行对比,探究其机制作用通路,为后续基础实验提供思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槐蕾茶抗冠状病毒肺炎的靶点筛选方法。
背景技术
自2019年12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在全球相继爆发,截至9月25日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达32110656例,死亡病例980031例。新冠肺炎潜伏期中位数约为5.1天,常见症状有发烧,咳嗽,乏力,呼吸困难,肌痛,头痛和腹泻等。胸部CT扫描显示的最常见临床特征为在两个肺的胸膜下区域观察到多个外周毛玻璃样混浊,目前仍无针对COVID-19的特效药及疫苗。
SARS-CoV-2属于β型冠状病毒,与SARS、MARS基因同源性较高,新型冠状病毒3CL水解酶(3CLpro)在病毒复制过程中能将病毒复制酶多聚蛋白切割成必须的功能蛋白。病毒的外层刺突蛋白(spike-蛋白)经宿主细胞弗林样蛋白酶或蛋白酶TMSPSS2等切割激活,与其在细胞表面的受体ACE2结合,启动由ACE2介导的病毒进入细胞的过程。木瓜样蛋白酶(PLpro)在冠状病毒复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以新型冠状病毒3CL水解酶,spike-蛋白、ACE2及木瓜样蛋白酶为COVID-19的治疗靶点进行药物筛选具有重要意义。
数千年来,中医药在防治流行病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药在干预COVID-19中取得良好疗效,其中连花清瘟胶囊与金花清感颗粒在治疗轻症患者中疗效确切。槐花为豆科植物槐Sopphora japonica L.的干燥花及花蕾,前者习称槐花,后者习称槐蕾。槐蕾味苦,性微寒,归肝、大肠经。凉血止血,清肝泻火,用于便血,痔血,血痢,吐血,衄血,肝热目赤,头痛眩晕等。我国卫生部2002年将其列在“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中。槐蕾茶主料为槐蕾,辅料为干大枣、干枸杞和蜂蜜。网络药理学通过“化学成分-靶点-疾病”复杂网络分析,能很好地与中医理、法、方、药理论相结合,有望成为中西医结合的新桥梁。分子对接技术通过特定靶点与配体的化学结合作用,达到辅助分析活性成分的作用。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槐蕾茶抗冠状病毒肺炎的靶点筛选方法。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槐蕾茶拮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潜在作用机制,分析槐蕾茶与连花清瘟胶囊、金花清感颗粒抗病毒靶点异同进而评估槐蕾茶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能力。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
一种槐蕾茶抗冠状病毒肺炎的靶点筛选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活性成分的筛选及靶标预测;
步骤2、分子对接配体与受体的准备;
步骤3、成分靶点分子对接筛选活性成分;
步骤4、疾病靶点的预测;
步骤5、构建化合物-靶点-疾病网络;
步骤6、关键靶点功能富集分析。
进一步,所述步骤1、活性成分的筛选及靶标预测的具体方法是: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及分析平台TCMSP检索槐蕾茶已知活性成分,设置口服生物利用度OB≥30%和类药性DL≥0.18,筛选槐蕾茶活性成分,并查询得到活性成分对应的靶点,使用Uniprot数据库验证有效靶点对应的基因名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升校,未经张升校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3119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