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丙纶及其混纺纱的前纺预处理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011031254.1 | 申请日: | 2020-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9554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8 |
发明(设计)人: | 吉宜军;乐荣庆;邓春荣;谈彬忠;刘惠;张智乐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通双弘纺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2G3/02 | 分类号: | D02G3/02;D02G3/04;D06M13/144;D06M101/20 |
代理公司: | 扬州市锦江专利事务所 32106 | 代理人: | 江平 |
地址: | 2266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丙纶 及其 混纺纱 预处理 工艺 | ||
一种丙纶及其混纺纱的前纺预处理工艺,属于纺织技术领域,将由抗静电剂、工业酒精和水混合组成的混合液喷淋于丙纶或丙纶混和料中,经闷盖24±2小时,然后将丙纶或丙纶混和料进行纺纱工序。本发明可使抗静电剂能够随着酒精、温水的充分挥发而均匀渗透进丙纶及其混和料中,从而改善原料的抗静电性能,提高原料的可纺性,使清花梳棉工序成卷成条没有粘层、掉网、返花等现象,保障在整个纺纱过程的顺利进行,提高纺纱生产效率和纱线质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纺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混纺纱线的纤维原料前纺生产前预处理技术。
背景技术
丙纶是合成纤维“五大纶”(涤纶、腈纶、锦纶、维纶和丙纶)之一,比重仅0.91g/cm3,是常用纤维中最轻的纤维。
目前衣着的潮流正在向轻量化的方向发展,由于丙纶纤维比重较小,制成的织物亦轻,能使人体活动轻松。丙纶的吸湿性很低,在常温、常湿环境下回潮率约为0。但它有很强的移湿作用,即芯吸效应。它独具传导温水汽的性能,使湿汽能迅速有效地转移到织物的另一侧。它本身不吸温水,吸湿排汗作用明显,穿着时可保持皮肤干燥,大大提高了舒适性和卫生性。
也正是由于丙纶纤维回潮低,纺纱过程中易产生静电,清花、梳棉工序生产较为困难。因此,在现行生产丙纶纯纺纱或混纺纱前,常用抗静电剂和温水按一定比例混和后对丙纶原料加湿处理,这种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丙纶纤维的可纺性,但由于这种方法中的抗静电剂不容易均匀渗透在丙纶纤维表面,从而在清花、梳棉、成卷、成条时依然有粘层、掉网、返花等现象,纺纱质量和生产效率均不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温水平不断提高,对于服饰用纺织品,除了追求穿着舒适度,还越来越关注其高品质。为了满足消费者的这一需求,不断开拓高质量纱线和面料成为纺织行业的重要任务。
发明内容
为了提高清花、梳棉、成卷、成条工序的生产效率,提高纺织质量,本发明目的是提出一种丙纶及其混纺纱的前纺预处理工艺。
本发明技术方案是:将由抗静电剂、工业酒精和水混合组成的混合液喷淋于丙纶或丙纶混和料中,经闷盖24±2小时,然后将丙纶或丙纶混和料进行纺纱工序。
本发明可使抗静电剂能够随着酒精、温水的充分挥发而均匀渗透进丙纶及其混和料中,从而改善原料的抗静电性能,提高原料的可纺性,使清花梳棉工序成卷成条没有粘层、掉网、返花等现象,保障在整个纺纱过程的顺利进行,提高纺纱生产效率和纱线质量。
进一步地,本发明所述混合液中,所述抗静电剂与工业酒精的混合重量比为1∶20,所述工业酒精为浓度为75%的工业酒精。本发明采用少量的抗静电剂与工业酒精的混合,可以均匀稀释抗静电剂乳液,使用抗静电剂能够分散在酒精中,同时加入较高比例、较高浓度的工业酒精,利用工业酒精的挥发性,可提高抗静电剂在处理原料中的渗透性和均匀性,从而提高抗静电处理效果。
所述混合液中,所述抗静电剂和工业酒精的总量与水的混合重量比为1∶1.2。在抗静电剂与工业酒精的混合液中加水是为了防止该混合液挥发。本发明通过将水与抗静电剂工业酒精混合液混合,能够防止抗静电剂和工业酒精的挥发,同时加水后共同对原料进行加湿和抗静电处理,能够提高处理效果。
并且,经反复研究试验发现,如水量过多,会降低抗静电剂和工业酒精的使用比例,从而使得原料处理后达不到抗静电效果。如水量过少,会提高抗静电剂和工业酒精的使用比例,一是提高了成本,二是原料处理后回朝率低,水分及抗静电剂容易挥发失去,从而降低处理后的原料抗静电性能和适纺性。
所述水的温度为60±5℃,使用具有一定温度的温水与抗静电剂工业酒精的混合液进行混合,可以促进三者的分子运动加快,更容易实现三者的混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通双弘纺织有限公司,未经南通双弘纺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3125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