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区域配电网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区域配电网有效
申请号: | 202011034807.9 | 申请日: | 2020-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8675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18 |
发明(设计)人: | 刘军红;李艳红;祁希萌;王兴兴;贾天翼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华电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华电中光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3/00 | 分类号: | H02J3/00;H02J3/06;H02J3/28;H02J3/4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0 | 代理人: | 李博洋 |
地址: | 100000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区域 配电网 控制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区域配电网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区域配电网,该控制方法包括:获取各个配电系统的工作情况;若存在所述配电系统处于不工作状态,则控制给处于不工作状态的配电系统供电的供电系统中的发电系统为储能系统供电,或者控制给处于不工作状态的配电系统供电的供电系统切换至给处于工作状态的配电系统供电。如此设置,可以使供电系统能够根据配电系统的实际工作状态及时调整对配电系统的工作情况,从而提高了供电系统对电力的利用效率。避免了新能源发电系统产生的电力被大量浪费,是解决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纳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区域配电网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区域配电网。
背景技术
随着分布式能源发电和储能相结合的新型电力能源系统在区域配电网中的应用,逐渐形成以电网供电、区域分布式发电、储能、配电及用电等组成的区域微型电网结构,可以满足在电网供电回路的支撑下,通过能源管理的协调指挥,可以保证微电网系统的平稳经济运行。建立微电网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分布式电源的就地消纳问题,减少上网损耗及配电线路的下网供电损耗。
在区域配电网中,为了降低转换能耗,分布式新能源发电与新能源储能系统通常以低压形式直接接入配电系统,然后分散接入用户负荷的各低压配电段母线。
现有技术中,区域配电网无法根据各个配电系统上的实际工作情况对区域配电网中供电系统所产生的电力进行调配,导致供电系统中的新能源发电系统产生的电力被大量浪费。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区域配电网无法根据各个配电系统上的实际工作情况对区域配电网中供电系统所产生的电力进行调配,导致供电系统中的新能源发电系统产生的电力被大量浪费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区域配电网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区域配电网。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区域配电网的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包括:获取各个配电系统的工作情况;若存在所述配电系统处于不工作状态,则控制给处于不工作状态的配电系统供电的供电系统中的发电系统为储能系统供电,或者控制给处于不工作状态的配电系统供电的供电系统切换至给处于工作状态的配电系统供电。
可选地,所述配电系统包括第一配电系统和第二配电系统;供电系统包括第一供电系统和第二供电系统,所述第一供电系统为所述第一配电系统供电,第二供电系统为所述第二配电系统供电;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若所述第一配电系统及第二配电系统均处于工作状态,则判断所述第一配电系统及第二配电系统的运行负荷是否超过预设阈值;当所述第一配电系统的运行负荷低于所述预设阈值,所述第二配电系统的运行负荷高于所述预设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一供电系统切换至为所述第二供电系统供电。
可选地,所述配电系统包括第一配电系统和第二配电系统;供电系统包括第一供电系统和第二供电系统,所述第一供电系统为所述第一配电系统供电,第二供电系统为所述第二配电系统供电;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当所述第一配电系统处于不工作状态,所述第二配电系统处于工作状态时,控制所述第一供电系统切换至为所述第二配电系统供电;当所述第一配电系统和所述第二配电系统处于不工作状态时,控制所述第一供电系统和所述第二供电系统中的发电系统为储能系统供电。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区域配电网的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包括: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各个配电系统的工作情况;控制模块,若存在所述配电系统处于不工作状态,则用于控制给处于不工作状态的配电系统供电的供电系统中的发电系统为储能系统供电,或者用于控制给处于不工作状态的配电系统供电的供电系统切换至给处于工作状态的配电系统供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华电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华电中光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华电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华电中光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3480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