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餐厨垃圾降解微生物菌剂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011036424.5 | 申请日: | 2020-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4215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9 |
发明(设计)人: | 刘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杰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12N1/16;B09B3/00;C12R1/125;C12R1/04;C12R1/01;C12R1/0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53511 河北***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垃圾 降解 微生物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餐厨垃圾降解微生物菌剂及其应用,包括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放线菌、高温放线菌、乳酸乳球菌、红霉素气微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和嗜热脂肪芽孢杆菌,所述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放线菌、高温放线菌、乳酸乳球菌、红霉素气微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和嗜热脂肪芽孢杆菌的细菌总数比为2‑5:4‑6:2‑3:3‑4:4‑6:5‑8:1‑3:7‑9。本发明所述的一种餐厨垃圾降解微生物菌剂及其应用,本发明的制备的餐厨垃圾降解微生物菌剂能够有效的降解餐厨垃圾中的淀粉、蛋白质、脂肪和纤维素,全面且快速的降解餐厨垃圾,减少餐厨垃圾对环境的影响,还能够在10‑55℃的条件下降解餐厨垃圾,使用方便,对动植物没有伤害,带来更好的使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菌剂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餐厨垃圾降解微生物菌剂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餐厨垃圾是一种在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有机垃圾,主要包括日常烹厨残渣和丢弃的饭菜。厨余垃圾含水率高、有机质高、油盐含量高,其营养元素丰富并且容易滋生病原菌等有害微生物,厨余垃圾大多大批量直接排入下水道,其自身迅速变质、腐烂、产生大量毒素,伴随着散发大量恶臭气体,严重的污染水体和大气,为了便于人们处理厨垃圾,人们发明了一种餐厨垃圾降解微生物菌剂。
现有的餐厨垃圾降解微生物菌剂在使用时存在一定的弊端,现有的餐厨垃圾降解微生物菌剂通常对餐厨垃圾中淀粉和蛋白质的降解,对餐厨垃圾中的脂肪和纤维素的降解速度比较慢,无法完全降解餐厨垃圾,而且在温度较高时细菌会大面积的失活,降解速度大面积下降,不满足人们对建筑的要求,为此,我们提出一种餐厨垃圾降解微生物菌剂及其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餐厨垃圾降解微生物菌剂及其应用,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餐厨垃圾降解微生物菌剂,包括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放线菌、高温放线菌、乳酸乳球菌、红霉素气微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和嗜热脂肪芽孢杆菌,所述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放线菌、高温放线菌、乳酸乳球菌、红霉素气微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和嗜热脂肪芽孢杆菌的细菌总数比为2-5:4-6:2-3:3-4:4-6:5-8:1-3:7-9。
优选的,包括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放线菌、高温放线菌、乳酸乳球菌、红霉素气微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和嗜热脂肪芽孢杆菌,所述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放线菌、高温放线菌、乳酸乳球菌、红霉素气微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和嗜热脂肪芽孢杆菌的细菌总数比为2-4:4-5:2-3:3-4:4-5:5-7:2-3:8-9。
优选的,包括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放线菌、高温放线菌、乳酸乳球菌、红霉素气微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和嗜热脂肪芽孢杆菌,所述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放线菌、高温放线菌、乳酸乳球菌、红霉素气微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和嗜热脂肪芽孢杆菌的细菌总数比为3:5:3:4:4:6:2:8。
优选的,一种餐厨垃圾降解微生物菌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①、将冷冻的各种菌株分别置于相应的培养温度下初步培养;
②、将初步培养后的菌株送入到大型容器中进行二次培养,得到高浓度发酵液;
③、将不同种类的高浓度的发酵液按照原料比例送入到搅拌机中进行搅拌。
优选的,步骤①中初步培养的培养时间为20-30h,初步培养包括解冻阶段、升温阶段和恒温培养阶段,解冻阶段的温度为10-15℃,解冻0.5-1.0h,升温阶段的温度为15-25℃,升温0.5-1.0h,恒温培养阶段的温度为25-35℃,恒温培养的温度19.0-29.0h。
优选的,步骤②中二次培养的时间为30-40h,每隔6-8h添加培养液,添加培养液时采用搅拌器辅助,搅拌器的转速为60-80r/min,搅拌5-8min,二次培养的温度为25-3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杰,未经刘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3642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