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常规轧机高渗透生产高强钢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038809.5 | 申请日: | 2020-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5305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9 |
发明(设计)人: | 杨新龙;姜军;刘国良;郭营利;陈开锋;李金泽;董建军;李晓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甘肃酒钢集团宏兴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B1/00 | 分类号: | B21B1/00;B21B45/04;B21B45/02;B21B45/08;B21B37/74 |
代理公司: | 成都弘毅天承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30 | 代理人: | 谢建 |
地址: | 735100 甘肃***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常规 轧机 渗透 生产 高强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工程材料领域,涉及一种常规轧机高渗透生产高强钢的方法。本发明解决了高强钢因为合金含量高,板坯中心存在偏析、裂纹、疏松等缺陷较为严重,常规轧机由于轧制力小压缩比低,轧件表面变形严重,中心变形不足,造成钢板表层晶粒尺寸小,中心区域的尺寸大,厚规格高强钢性能均匀性问题。本发明无需新的投资,通过水除磷强冷方式使得加热后的高强钢板坯“外硬内软”,轧制过程中将轧制力有效的传递到板坯内部提供大的变形量,使得中心缺陷轧制愈合,生产出厚规格高强钢板。该发明为厚规格高强钢板生产提供了新的工艺,对常规轧机生产厚规格高强钢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程材料领域,涉及一种常规轧机高渗透生产高强钢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Q550高强钢在煤矿、工程机械、海洋平台等领域广泛使用,尤其40-80mm厚度规格用量最大,对强度、冲击等性能要求极高,目前主要依靠10000吨左右的大型中厚板轧机压延轧制+轧后强冷的方式生产,通过大压下高压缩比来有效的改善板坯中间缺陷组织,轧后强冷有效的保证高强钢的机械性能。但传统再结晶控轧生产高强钢厚板时,由于道次压下量小,轧件中心拉应力高,中心缺陷不利于消除;另外对于常规吨位的轧机,由于轧制力小压下小,提高道次压下率又会增加轧制咬入的难度,无法通过提高压缩比的方式生产厚规格高强钢。目前通过改造连铸机断面,提高连铸板坯厚度,投资兴建大吨位中板轧机和快冷设备,成为当前高强钢生产中特厚板的必有之路,但是由于当前钢铁市场疲软的环境中,投资巨大,风险巨大,因此,中小吨位轧机生产高强钢必须走一条创新之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主要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提出一种常规轧机高渗透生产高强钢的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具体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常规轧机高渗透生产高强钢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炼钢连铸得到高强钢板坯;
S2.对步骤S1中制得的板坯进行常规加热;
S3.对步骤S2中得到的板坯进行表面水除磷降温处理;
S4.对步骤S3中得到的板坯进行高渗透轧制;
S5.对步骤S4中得到的板坯轧后快冷、下线切边、喷印外发。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1高强钢炼钢连铸操作中:炼钢连铸得到高强钢板坯,冶炼时选择优质铁水,其化学成分采用低碳+铌钒钛强化方案,控制有害元素S+P≤0.025%。
步骤S1中:高强钢板坯为高强钢Q550,高强钢Q550质量百分比为:C≤0.10%,Si+Al≤0.50%,Mn≤1.80%,S≤0.015%,P≤0.020%,Cr≤0.50%,Nb+V+Ti≤0.50%,其余为Fe和杂质。
所述步骤S1中连铸时采用保护浇铸,浇铸过热度控制在15-25℃,拉坯速率为0.80-1.0m/min,连铸坯断面220mm*1580mm的坯板,采取轻压下促使将夹杂物挤压上浮,破坏枝晶长大,改善坯子内部质量。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2板坯常规加热操作中:板坯入炉后采用三段式加热,其中预热段≤850℃,加热段1060-1100℃,均热段1180-1200℃,然后保持均热温度3.5-4.5小时,出炉后加钢坯1020-1080℃。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3板坯表面水除磷降温操作中:钢坯逐次出加热炉后,使用轧机的高压除鳞水实施板坯快速反复降温,最终使板坯表面温度在960℃以下,板坯心部温度在1000℃以上,形成“外冷内热”板坯。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4板坯高渗透轧制操作中:“外冷内热”板坯直轧到底,使得轧件中心大变形促使中心缺陷愈合,轧至成品厚度,终轧温度740-800℃,轧制依次采取大压下、中压下、最后小压下平整道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甘肃酒钢集团宏兴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甘肃酒钢集团宏兴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3880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