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鉴定丝羽乌骨鸡和竹丝鸡的分子标记及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011041161.7 | 申请日: | 2020-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9492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8 |
发明(设计)人: | 贾晓旭;高玉时;陆俊贤;唐修君;樊艳凤;马尹鹏;张静;顾荣;葛庆联;姬改革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Q1/6888 | 分类号: | C12Q1/6888;C12Q1/6858;C12N15/11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18 | 代理人: | 杜静;徐冬涛 |
地址: | 225125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鉴定 乌骨鸡 竹丝 分子 标记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鉴定丝羽乌骨鸡和竹丝鸡的分子标记及应用。所述分子标记为位于线粒体基因组14945bp处的SNP位点,其存在A/G多态性,当该位置碱基为A时,为竹丝鸡,当该位置碱基为G时,为丝羽乌骨鸡。利用引物SEQ ID NO.1和SEQ ID NO.2对含有所述分子的基因片段进行扩增,然后用限制性内切酶HpaI酶切扩增产物,获得一条690bp扩增片段的为竹丝鸡,获得540bp和150bp两条扩增片段的为丝羽乌骨鸡。本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可靠。采用本发明的方法能够快速、准确鉴别丝羽乌骨鸡和竹丝鸡,该法易于操作,费用低,便于基层推广和使用,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分子生物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鉴定丝羽乌骨鸡和竹丝鸡的分子标记及应用。
背景技术
丝羽乌骨鸡是我国最古老鸡品种之一,有史料记载可追溯到13世纪,也是我国少数被列为国际标准品种之一。丝羽乌骨鸡外貌与其他鸡种明显不同,具有“桑葚冠、樱头、绿耳、胡须、丝羽、五爪、毛脚、乌皮、乌骨和乌肉”等标准的“十全”特征,具有重要的的观赏功能。同时丝羽乌骨鸡还具有药用功能,是中医医治妇科病药“乌鸡白凤丸”的主要原料。
由于丝羽乌骨鸡生长速度很慢,90天只能达到1.0kg左右,每年产蛋不到100枚,因此相关产品价格很高。竹丝鸡是在丝羽乌骨鸡基础上,导入外血,进行杂交,培育而成,体型外貌与丝羽乌骨鸡相似,90天可达1.7kg以上,同时父母代母鸡产蛋也大大提高,66周龄产蛋,由纯种丝羽乌骨鸡100枚不到提高到180枚以上,因此苗鸡成本也大大降低。由于苗鸡成本和生长速度等优势,造成最终上市的竹丝鸡的价格要比丝羽乌骨鸡低很多。
丝羽乌骨鸡和竹丝鸡,虽然外形相似,品质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一般消费者仅仅靠外观,难以分辨真假。“一种鉴定泰和乌骨鸡特异性的分子标记”(201610748925.3),虽然可以区分丝羽乌骨鸡和其他非丝羽乌骨鸡,但是不能区分含有丝羽乌骨鸡血缘的竹丝鸡。因此亟需一种快速、准确而又易于操作的技术鉴别丝羽乌骨鸡和竹丝鸡,保证我国丝羽乌骨鸡行业有序、健康、稳定发展,满足人民多元化的家禽产品需求。
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是指在基因组水平上由单个核苷酸的变异所引起的DNA序列多态性。由于SNP具有高密度性、兼容性好、通量高、速度快、成本低与表型性状关联度高等优点,因此作为一类农作物和家养动物的分子标记,SNP在品种DNA身份鉴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迄今为止,未见利用SNP分子标记方法对丝羽乌骨鸡和竹丝鸡进行鉴定的研究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鉴定丝羽乌骨鸡和竹丝鸡的分子标记。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用于检测上述分子标记的引物。
本发明的目的之三在于提供上述分子标记的用途。
本发明的目的之四在于提供利用上述分子标记的检测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鉴别丝羽乌骨鸡和竹丝鸡分子标记,所述分子标记为位于线粒体基因组14945bp处的SNP位点,其存在A/G多态性,当该位置碱基为A时,为竹丝鸡,当该位置碱基为G时,为丝羽乌骨鸡。
一种鉴别丝羽乌骨鸡和竹丝鸡的方法,为提取待检测品种鸡(血液、鸡肉、羽毛、组织、鸡蛋等均可)基因组DNA,检测线粒体基因组14945bp处的碱基序列,当该位置碱基为A时,为竹丝鸡,当该位置碱基为G为丝羽乌骨鸡。
一种鉴别丝羽乌骨鸡和竹丝鸡的方法,线粒体基因组14945bp处的碱基为G时,可以形成GTT/AAC的HpaI内切酶的酶切位点,碱基为A时ATTAAC无法被HpaI内切酶酶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未经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4116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