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强度低收缩的锂离子电池隔膜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042518.3 | 申请日: | 2020-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5990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2 |
发明(设计)人: | 袁海朝;徐锋;杨欢;马文献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北金力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50/403 | 分类号: | H01M50/403;H01M50/446;H01M10/0525;B29C48/00;B29C48/08 |
代理公司: | 天津创智天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2214 | 代理人: | 李玲 |
地址: | 057150 河北省邯郸***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强度 收缩 锂离子电池 隔膜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一种高强度低收缩的锂离子电池隔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将高分子量聚乙烯、无机晶须、偶联剂和石蜡油高温混合得混合物;步骤2:所得混合物高温共混形成均相共混物;步骤3:将所得均相共混物冷却定型得铸片;步骤4:将所得铸片依次进行纵向拉伸、一次横向拉伸、萃取、二次横向拉伸、热定型以及收卷工艺,锂离子电池隔膜。其制备的锂离子电池隔膜具有良好机械强度和耐高温收缩性能。这种锂离子电池隔膜厚度在5‑25μm之间,与现有锂离子电池隔膜相比机械强度提高30%左右,热收缩率显著降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隔膜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高强度低收缩的锂离子电池隔膜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广泛应用于电子通讯、储能及动力电源等领域,主要由正极、负极、电解质和电池隔膜构成,其中,电池隔膜是不导电的,位于正极和负极之间,防止正、负极二者因接触而短路,同时允许电解质离子通过,从而产生电流,当前的电池隔膜多为具有微孔结构的聚烯烃膜,其性能决定了电池的界面结构、内阻等,直接影响电池的容量、循环性能以及安全性能等特性,性能优异的电池隔膜对提高电池的综合性能具有重要作用。
现有锂离子电池隔膜主要包括聚乙烯和聚丙烯隔膜,成型的方法包括湿法成型及干法成型。湿法成型聚乙烯锂离子隔膜具有孔隙率高、孔径分布均一,具有更加优异的电池性能,是未来动力用锂离子电池隔膜的主要发展方向。
为满足锂离子电池隔膜的强度要求,一般使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然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材料是一种耐高温性能较差的材料,由于隔膜内存在较大的内应力,高温时隔膜易出现收缩,进一步的高温会使隔膜熔融,造成电池内部短路,进而产生电池的自燃甚至爆炸。现有技术锂离子电池隔膜的机械强度和耐热性很难兼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湿法锂离子电池隔膜机械强度低、高温下易收缩的技术缺陷,而提供一种高强度低收缩的锂离子电池隔膜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上述制备方法制备的高强度低收缩的锂离子电池隔膜。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高强度低收缩的锂离子电池隔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高分子量聚乙烯、无机晶须、偶联剂和石蜡油高温混合,得到混合物,高温混合温度为60-100℃;
在所述步骤1中,高分子量聚乙烯、无机晶须、偶联剂和石蜡油的质量份数比为(20-30):(1-5):(0.5-2):(60-80);
在所述步骤1中,高分子量聚乙烯的重均分子量为50-150万;
在所述步骤1中,所述无机晶须为硫酸钙晶须、硫酸镁晶须、碳酸钙晶须和氧化锌晶须中的一种;所述无机晶须的平均长径比为(20-40):1。
在所述步骤1中,所述偶联剂为稀土偶联剂、硅烷类偶联剂、钛酸酯类偶联剂和锆铝盐类偶联剂中的一种。
步骤2:所得混合物高温共混形成均相共混物,高温共混温度为150-230℃,高温共混转速为30-150rpm;
步骤3:将所得均相共混物冷却定型得铸片,冷却定型温度为10-50℃,冷却定型辊的速度为2-10m/min;
步骤4:将所得铸片依次进行纵向拉伸、一次横向拉伸、萃取、二次横向拉伸、热定型以及收卷,得到锂离子电池隔膜;
其中,纵向拉伸温度为90-125℃,纵向拉伸倍率为6-10;一次横向拉伸温度为105-130℃,一次横向拉伸倍率为6-10;萃取剂为二氯甲烷萃取温度为20-55℃;二次横向拉伸温度为120-150℃,二次横向拉伸倍率为1.2-1.5;热定型温度为35-12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北金力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河北金力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4251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