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急流产粘沉性卵鱼类产卵场的营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044351.4 | 申请日: | 2020-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5494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06 |
发明(设计)人: | 郑志伟;史方;邹曦;丁庆秋;胡莲;杨晴 | 申请(专利权)人: | 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61/10 | 分类号: | A01K61/10;C02F3/32 |
代理公司: | 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2001 | 代理人: | 董路 |
地址: | 430079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流产 粘沉性卵 鱼类 产卵场 营造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急流产粘沉性卵鱼类产卵场的营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前期调查:S2、产卵场地址的选择:S3、流态调整:S4、构建人工漫滩:S5、构建人工深谭:S6、构建人工沙洲:S7、植被恢复。该方法简单,解决了河流挖沙、清淤、堤坝、护岸、河道硬化等活动中造成的河流生境均质化、鱼类产卵场破坏问题,恢复了河湖库的生态功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生态修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急流产粘沉性卵鱼类产卵场的营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河湖(库)生态系统中,一些在静水中栖息的产粘沉性卵鱼类种群,需洄游至入湖(库)河流的特定河段的产卵场所产卵,这些鱼类产卵期多为4~7月,性成熟的亲鱼一般在雨后洪水下泄时上溯至产卵场,受精卵粘附于砂砾、石块上,孵出的仔稚鱼大多在产卵场附近的石砾缝隙中索食、成长。
在自然条件下,不同河段的地形条件、底质、流速、流态、泥沙等都是影响鱼类产卵场的重要因子,人类活动但凡影响到其中一种或者几种因子,就会让鱼类产卵场遭受破坏或者丧失,如挖沙,清淤,清除水草,堤坝和护岸建设,河道硬化等。因此,在鱼类栖息地不断被压缩、鱼类原生境保护范围非常有限的背景下,采取一定的生态修复手段,修复鱼类栖息地的结构和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在河流开发不断深化的现实背景下,保护鱼类自然资源的现实选择。
我国对鱼类产卵场修复、营造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近年来,随着水生态保护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一些研究者开始关注鱼类栖息地修复领域,并开展了适用技术的研发,形成了一些不错的技术方案。如:《高原河流裂腹鱼的泥质人造产卵场选址和建设方法》(中国专利申请号201910968125.6)针对高原河流裂腹鱼类,通过泥质基质覆盖对选择的合适河段进行地势重塑,满足裂腹鱼在产卵时的掘坑行为,同时有利于维护产卵场和产卵坑的稳定;《一种喜流水性鱼类人工产卵床》(中国专利申请号201710270761.2)采用木框和模拟生境形成产卵床,为喜流水性鱼类提供适宜的栖息场所和发育空间;《人工鱼类产卵场》(中国专利申请号201320259244.2)通过设置挡板减缓清水下泄时对下游河道地形的不利影响,避免人类活动导致的产卵场退回甚至消失现象;《自然河流裂腹鱼类人工产卵场的构建方法》(中国专利申请号20131019740.3)提出在水库坝下适宜河段人工建造浅滩,为裂腹鱼提供产卵繁殖场所;上述技术方案各有特点,但是针对不同鱼类的产卵场修复与营造技术,仍然是一个需要长期关注、研究的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基于上述现有技术,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用于急流产粘沉性卵鱼类产卵场的营造方法,该方法简单,解决了河流挖沙、清淤、堤坝、护岸、河道硬化等活动中造成的河流生境均质化、鱼类产卵场破坏问题,恢复了河湖库的生态功能。
实现本发明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1、一种适用于急流产粘沉性卵鱼类产卵场的营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前期调查:
在目标水域开展鱼类资源调查,是否有急流产粘沉性卵鱼类生存,种群规模,现存产卵场分布情况,确定产卵场营造针对的目标鱼类种群;
S2、产卵场地址的选择:
产卵场选择位于入湖、库河流上游的天然弯曲河道,天然弯曲河道末端距离湖、库入口不小于2km,天然弯曲河道周边无定居人口,具有30~50cm的天然落差,丰水期和枯水期水位变化大,鱼类产卵季节水温为18~25℃;
S3、流态调整:
在天然弯曲河道的最上游设置调流结构,对天然弯曲河道的水流态势进行调整;
S4、构建人工漫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未经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4435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