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改善悬置系统性能的悬置优化设计方法及计算机存储介质在审
申请号: | 202011044707.4 | 申请日: | 2020-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0755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2 |
发明(设计)人: | 陈朋;邓雄志;曾肇豪;李玉发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15 | 分类号: | G06F30/15;G06F30/17;G06F30/20;G06F119/14 |
代理公司: | 上海波拓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64 | 代理人: | 张媛 |
地址: | 510030 广东省广州市越***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改善 悬置 系统 性能 优化 设计 方法 计算机 存储 介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改善悬置系统性能的悬置优化设计方法及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根据动力总成质量、动力总成质心位置和动力总成转动惯量矩阵获取动力总成扭矩轴位置;根据动力总成扭矩轴位置优化设计悬置弹性中心位置和悬置线性刚度,并对其进行校核;获取不同激励下的悬置X向载荷和动力总成质心位移,并对其进行校核;获取不同激励下的悬置X向刚度值;获取悬置系统的左悬置X向刚度曲线;根据左悬置X向刚度曲线匹配设计右悬置和抗扭拉杆X向刚度曲线;对悬置系统进行动态校核。本发明在悬置设计过程中,实现非线性段悬置系统解耦率设计和瞬态工况下悬置系统限位性能设计,从而在实现悬置系统稳态隔振性能优化和极限工况下悬置载荷优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改善悬置系统性能的悬置优化设计方法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悬置系统的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问题,涉及到设计输入参数的稳健性优化、悬置刚度及空间位置的限制、整车的振动声学特性等。
在目前悬置系统设计中,主要以线性段悬置系统解耦为设计评价指标,并根据不同挡位下扭矩激励大小,确定悬置X向线性长度和硬限位点位移;但这样确定出的曲线无法保证悬置系统在非线性段的解耦性能,同时也无法保证扭矩激励下不同悬置从线性段到非线性段过度的协调性,最终加大了样车验证阶段悬置系统加减速隔振性能恶化或极限工况下悬置载荷过大的风险。
因此,需要一套明确的设计方法,以保证稳态工况下悬置不同工作点解耦率及瞬态大扭矩激励下不同悬置从线性段到非线性段过度的协调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了一种改善悬置系统性能的悬置优化设计方法及计算机存储介质,能在常规悬置线性段解耦设计基础上,实现非线性段悬置系统解耦率设计和瞬态工况下悬置系统限位性能设计和仿真,从而在实现悬置系统稳态隔振性能优化和极限工况下悬置载荷优化。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改善悬置系统性能的悬置优化设计方法,包括:根据动力总成质量、动力总成质心位置和动力总成转动惯量矩阵获取动力总成扭矩轴位置;根据动力总成扭矩轴位置优化设计悬置系统,悬置系统包括:悬置弹性中心位置和悬置线性刚度;对悬置系统进行校核;根据悬置系统获取不同激励下的悬置X向载荷和动力总成质心位移;对悬置X向载荷和动力总成质心位移进行校核;获取不同激励下的悬置X向刚度值;根据悬置X向载荷以及悬置X向刚度值获取悬置系统的左悬置X向刚度曲线;根据悬置系统和目标函数匹配设计悬置系统的右悬置和抗扭拉杆X向刚度曲线;对悬置系统进行动态校核。
在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根据动力总成扭矩轴位置优化设计悬置系统,悬置系统包括:悬置弹性中心位置和悬置线性刚度的步骤包括:根据动力总成扭矩轴位置设定左右悬置在整车X向位置范围,并根据悬置系统频率分布要求和不同方向解耦率权重设定,对悬置系统进行解耦优化设计。
在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对悬置系统进行校核的步骤包括:检测悬置系统的模态分布状态和解耦率;检测左右悬置弹性中心连线与动力总成扭矩轴在XY平面和YZ平面夹角;检测动力总成扭矩轴与弹性轴在在XY平面和YZ 平面夹角;检测动力总成静载条件下,左悬置Z向载荷、右悬置Z向载荷和拉杆X向载荷;若检测目标处于合理目标内,则执行根据悬置系统获取不同激励下的悬置X向载荷和动力总成质心位移的步骤;若检测目标不处于合理目标内,则返回优化设计悬置系统,悬置系统包括:悬置弹性中心位置和悬置线性刚度的步骤。
在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根据悬置系统获取不同激励下的悬置X向载荷和动力总成质心位移的步骤包括:根据发动机怠速扭矩设置和R/D挡速比,分别获取R/D挡怠速、3挡WOT、1挡WOT动力总成输出扭矩,并生成稳态扭矩激励表;根据悬置系统和稳态扭矩激励表中的激励数值,获取不同激励下悬置X 向载荷和动力总成质心位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4470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