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成形增强复相钢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045495.1 | 申请日: | 2020-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5166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8 |
发明(设计)人: | 刘华赛;韩赟;邱木生;王崇学;姜英花;阳锋;谢春乾;刘广会;李翔宇;滕华湘;李飞;章军;朱国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首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38/02 | 分类号: | C22C38/02;C22C38/06;C22C38/20;C22C38/26;C22C38/28;C22C38/38;C21D8/02;C21D1/26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沛德权律师事务所 11302 | 代理人: | 马苗苗 |
地址: | 10004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成形 增强 复相钢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成形增强复相钢,属于冷轧超高强钢生产制造领域,所述成形增强复相钢的化学成分按照质量分数分别为:C:0.17%~0.21%,Si:0.2~0.7%,Mn:1.8~2.5%,P:≤0.01%,S:≤0.005%,Al:0.4~0.8%,Cr:0.1~0.39%,Nb:0.02~0.04%;并包含下列元素中的至少一种:Ti:0.01~0.04%,Cu:0.03~0.1%;余量为Fe。该复相钢抗拉强度大于980MPa,同时具有良好的扩孔性能和成形性能,特别适用于具有翻边扩孔设计的同时还需要一定成形能力的汽车零部件。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成形增强复相钢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冷轧超高强钢生产制造领域,涉及一种成形增强复相钢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和节能减排的需要,提高整车的安全性并且降低车身重量成为汽车工业发展的主要趋势。而密度较轻的铝合金和碳纤维材料价格昂贵,并不适合家用经济型轿车使用,因此越来越多的超高强钢被应用于汽车白车身制造,以实现提高安全性并且整车减重。
近年来超高强钢中的双相钢应用比例相对较高,但是双相钢的扩孔能力较差,不适合于制备要求具有扩孔折弯成形要求的零件。由于复相钢的扩孔能力比较好,因此在一些成形简单的零部件上得到应用,例如门槛、座椅滑轨等,但是复相钢的成形能力又比较差,对于需要扩孔和一定拉延成形的零件并不适合,因此迫切需要开发一种具有成形增强能力的复相钢,满足扩孔和拉延成形的共同需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CN201610438785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抗拉强度1000MPa的双相钢及其生产方法。该双相钢:C:0.08%-0.11%;Si:0.2%-0.6%;Mn:2.0%-2.5%;P:≤0.01%;S:≤0.01%;Al:0.02%-0.06%;Cr:0.4%-0.6%;Ti:0.02%-0.05%;N:≤0.003%,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该方法解决了如何在满足强度要求的基础上降低合金成本,提高材料的扩孔性能及耐延迟断裂性能的技术问题,但是与复相钢的扩孔率相比,其不超过35%的扩孔率仍然难以满足零件翻边扩孔的需求。
专利CN201811621812的中国文献公布了一种抗拉强度1000MPa级冷轧复相钢及其制备方法。该复相钢的化学成分按质量分数为:C:0.07-0.13%,Si:0.2-0.4%,Mn:1.8-2.5%,Cr:0.2-0.6%,Mo:0.1-0.4%,P:≤0.02%,S:≤0.015%,Nb:0.02-0.06%,Ti:0.02-0.06%,余量为铁和其他不可避免杂质元素。该复相钢成分上含有Mo元素,将会导致材料成本上升约200元/吨,此外成品的断后延伸率不到10%,均匀延伸率不到6%,而此延伸率成形能力不足,无法满足具有拉延成形的零件生产需要。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复相钢的成形能力差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成形增强复相钢,该复相钢抗拉强度大于980MPa,同时具有良好的扩孔性能和成形性能,特别适用于具有翻边扩孔设计的同时还需要一定成形能力的汽车零部件。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成形增强复相钢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成形增强复相钢,所述成形增强复相钢的化学成分按质量分数分别如下:C:0.17%~0.21%,Si:0.2~0.7%,Mn:1.8~2.5%,P:≤0.01%,S:≤0.005%,Al:0.4~0.8%,Cr:0.1~0.39%,Nb:0.02~0.04%,以及Ti:0.01~0.04%和/或Cu:0.03~0.1%,余量为Fe;
所述成形增强复相钢具有如下的组织特征:
以面积率计,微观组织含4-9%的残余奥氏体组织,10%-25%的铁素体组织,30-50%的贝氏体铁素体组织和25-45%的马氏体组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首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首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4549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频率可调的被动减振刀杆及减振刀具
- 下一篇:一种水产饲料处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