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效联产3-羟基丙酸和1,3-丙二醇的多菌混合转化体系及建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046932.1 | 申请日: | 2020-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2639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31 |
发明(设计)人: | 齐向辉;张宇飞;员君华;张国艳;袁娇;王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21 | 分类号: | C12N1/21;C12N1/20;C12P39/00;C12P7/42;C12P7/18;C12R1/225;C12R1/19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201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效 联产 羟基 丙酸 丙二醇 混合 转化 体系 建立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效联产3‑羟基丙酸和1,3丙二醇的多菌混合转化体系及建立方法,属于生物工程技术领域;在本发明中,采用多菌混合转化体系来代谢甘油,并对该体系进行优化,通过引入高效代谢3‑羟基丙醛的基因工程菌,快速代谢罗伊氏乳杆菌生成的毒性中间代谢产物3‑羟基丙醛,从而最大限度地将甘油转化成最终产物3‑羟基丙酸和1,3‑丙二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效联产3-羟基丙酸和1,3丙二醇的多菌混合转化体系及建立方法。
背景技术
3-羟基丙酸和1,3-丙二醇是工业上两种重要的平台化合物,作为生物可降解性聚合物的前体物质和食品添加剂广泛使用。3-羟基丙酸和1,3-丙二醇的生产有化学合成法和生物法两种。化学法多以不可再生资源作为原料,其生产过程能耗大,产物副产物多难以分离纯化,生产过程产生不可估量的环境污染。生物法合成3-羟基丙酸和/或1,3-丙二醇多以葡萄糖和甘油作为底物,其中以甘油作为底物生产3-羟基丙酸和1,3-丙二醇步骤简单,研究充分,原料廉价,且能解决甘油过剩的问题。
目前,由于生物合成3-羟基丙酸的过程需要消耗辅酶NAD+产生NADH,1,3-丙二醇的生产恰恰相反,将NADH转变为NAD+,只能将3-羟基丙酸和1,3-丙二醇的生产分开进行,否则会造成微生物体内辅酶的不平衡,影响反应持续进行,导致最终产量低。
罗伊氏乳杆菌具有强大的甘油代谢潜力,但其代谢甘油生产3-羟基丙酸和1,3-丙二醇的过程中会产生具有细胞和酶毒性的3-羟基丙醛,且3-羟基丙醛的产生速率远大于1,3-丙二醇。3-羟基丙醛的快速积累对细胞和酶系造成毒害,反应也随之停止。只有解除罗伊氏乳杆菌转化甘油过程中间代谢物3-羟基丙醛抑制问题,才能提升3-羟基丙酸和1,3-丙二醇最终产量。因此,亟需设计出一种多菌混合转化体系来提升3-羟基丙酸和1,3-丙二醇的产量。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效联产3-羟基丙酸和1,3丙二醇的多菌混合转化体系及建立方法。本发明中,采用多菌混合转化体系来代谢甘油,并对该体系进行优化,通过引入高效代谢3-羟基丙醛的基因工程菌,快速代谢罗伊氏乳杆菌生成的毒性中间代谢产物3-羟基丙醛。运用此策略成功解除毒性中间代谢产物3-羟基丙醛的积累,使得反应持续进行,最大限度地将甘油转化成最终产物3-羟基丙酸和1,3-丙二醇。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上述技术目的的。
本发明首先提供了一种高效联产3-羟基丙酸和1,3丙二醇的多菌混合转化体系,该体系中包括罗伊氏乳杆菌和基因工程大肠杆菌;以质量分数计,所述体系中,罗伊氏乳杆菌25%-75%,基因工程大肠杆菌25%-75%。
进一步的,所述基因工程大肠杆菌为琥珀酸半醛脱氢酶工程大肠杆菌E. coliBL21/pANY-GabD4(简称E.coli GabD4)、1,3-丙二醇氧化还原酶工程大肠杆菌E. coliBL21/pANY-PduQ(简称E. coli PduQ)以及联合表达琥珀酸半醛脱氢酶和1,3-丙二醇氧化还原酶的工程大肠杆菌E. coli BL21/pANY-GabD4-PduQ(简称E. coli GabD4-PduQ)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的,所述体系中菌体总浓度为10-30 g/L细胞干重。
进一步的,以质量分数计,所述体系为50%罗伊氏乳杆菌和50%联合表达琥珀酸半醛脱氢酶和1,3-丙二醇氧化还原酶的工程大肠杆菌,其中菌体总浓度为20 g/L细胞干重。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高效联产3-羟基丙酸和1,3丙二醇的多菌混合转化体系的构建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静息细胞的制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大学,未经江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4693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