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配电网同步数据故障定位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1047231.X | 申请日: | 2020-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9839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8 |
发明(设计)人: | 方涛;车晓涛;蔡莹;佘彦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洛阳供电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08 | 分类号: | G01R31/08 |
代理公司: | 洛阳润诚慧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53 | 代理人: | 李团胜 |
地址: | 471000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配电网 同步 数据 故障 定位 系统 | ||
1.一种配电网同步数据系统的故障定位方法,该配电网同步数据系统:包括传统PUM网络大规模输电网,所述传统PUM网络大规模输电网连接有μPMU网络配电网,所述μPMU网络配电网连接有云计算端;
所述μPMU网络配电网由电压电流光纤变送器、卫星授时模块、μPMU装置和NB-IOT通信模块组成;
所述云计算端由互联网、客户端高级应用软件组成;
所述光纤变送器将高电压、大电流电能变换为低电压、小电流的采样信号;
所述μPMU将采样信号实时转换为数字测量值,所述卫星授时模块对测量值进行标记高精度时间标识;
所述NB-IOT通信模块把μPMU实时数据上传到互联网;
该配电网同步数据系统的故障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基于配电网特征和功能需求,提出基于物联网的云计算架构:
1):对比分析国家电网公司使用的主要配网自动化系统的功能和水平,研究适用于配电网的最佳通信模式,确定μPMU的物联网通信协议和方式;
2):通过μPMU量测数据的虚拟化抽象和组合,基于百度云监控系统,提出配电网分析系统云计算架构;
第二:构建复杂配电网拓扑结构分析模型,提出支路化简方法:
1):修剪馈线分支;配电网馈线上通常有很多分支,其负荷一般较小,如果负荷比小,可以将负荷集中在分支与馈线的节点上,从而消除分支;
2):简化馈线;为了保证拓扑结构可观性,模型中必须包含分支节点、始末节点、大负荷节点和安装μPMU等测量装置的节点;然后,计算各节点之间的负荷,除去负荷小的线路,尽量将负荷集中在终端节点上;
第三:基于μPMU的复杂配电网故障定位技术:
1):基于单端μPMU量测数据的故障距离计算方法
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已知相量,根据欧姆定律,存在关系式
其中D为故障距离(单位千米),为故障电流,Rf为过渡电阻,Zaa为三相线路每千米单位阻抗;长度为L的线路,故障距离D可使用如下方法计算得出:首先,故障电流估计值可表示为为故障前的相电流;然后,求解含D和Rf未知量的平衡方程式式包含实部和虚部两个实数方程,方程可解;最后,根据故障距离,计算故障点的电压相量算法中,故障距离用N表示,单位千米;
2):双端配电网主网络故障节点的确定方法
环网、双端配电网主网络可以等值为双端网络,双端网络可由等效电源G和H供电,故障点距离G为m单位,则距离H为(1-m)单位,满足平衡方程
式中,故障点电压为电源G的端电压,为电源H的端电压,为电源G的电流,为电源H的电流,Z为配电线路每千米的阻抗,两式相减,得
求解式可求得故障距离m;然后,将m乘以主接线的总距离,得出实际距离M;
3):分支线路故障距离的计算方法
分支线路故障距离的计算步骤与第一步中的方法相同,不同点在于此处的距离为主网络母线到故障点的分支实际距离;基于第一步的方法,故障距离为D,单位千米,通过判断N、M和D的阈值关系,可判断故障点位置,其方法为:若M=N,则故障在主线路中,故障距离可以给定为M(km);若M≠N,则故障在分支线路中,故障距离为(M+D)k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配电网同步数据故障定位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百度云监控系统为依托于百度云的监控产品,包括了云服务监控、站点监控、自定义监控、报警管理、开放API、监控采集客户端高级应用软件等主要功能,为用户提供全面、可靠、及时的监控服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洛阳供电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未经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洛阳供电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47231.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