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导热式加热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1048847.9 | 申请日: | 2020-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7892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5 |
发明(设计)人: | 黄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中铸智联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H7/04 | 分类号: | F24H7/04;F24H9/18 |
代理公司: | 重庆弘毅智行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68 | 代理人: | 李乾龙 |
地址: | 102200 北京市昌平区城***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导热 加热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导热式加热系统,其包括换热组件、加热组件和风扇组件,换热组件包括主管和支管,支管竖向布置,且支管的底部与主管相连以使支管的内腔连通主管的内腔;加热组件插设于主管的内腔;风扇组件设于换热组件的下方;支管的外侧壁设置有第一散热结构,第一散热结构包括第一三维肋翅片。通过上述结构,加热组件直接加热导热介质,导热介质在受热后高速膨胀至支管的内腔,利用支管的内腔可实现空腔导热,从而可将热量快速传导至支管的管壁,提高热量传导的速率;导热介质能够从热源吸收更多热量,强化热量的利用率,降低能耗;通过导热介质可将热量均匀分布于支管上,且通过设置第一三维肋翅片可以促进强化散热,提高散热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加热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加热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对于一些物料预热系统、烘干系统或者室内取暖系统,均需要使用加热设备来将气体进行加热,加热后的气体通过导流结构输送至对应位置。一般的,加热设备包括散热器、热源以及风扇组件等部件,其工作方式通常为:散热器的壳体与热源相接触,热量自热源传导至散热器的壳体,然后热量沿着散热器的壳体传导,最后经由散热器的壳体将热量予以散发,通过风扇组件产生的气流可以经过散热器以促进散热,并将受热的气流输送至导流结构。对于上述结构,其热量在热源与散热器之间以及在散热器上的传导效率较低,散热器的整体导热速率较低,且散热器的散热效率较低。此外,散热器对于热源热量的吸收量较少,使得热源的热量利用率较低,由此会增加加热设备的能耗。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供一种导热式加热系统,能够提高热量传导速率和散热效率,并可降低能耗。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导热式加热系统,其包括换热组件、加热组件和风扇组件,其中,所述换热组件用于灌注导热介质,换热组件包括主管和支管,所述支管竖向布置,且支管的底部与主管相连以使支管的内腔连通主管的内腔;加热组件插设于所述主管的内腔;风扇组件设于所述换热组件的下方;支管的外侧壁设有第一散热结构,所述第一散热结构包括第一三维肋翅片。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三维肋翅片的宽度设置为0.01至50mm,厚度设置为0.01至50mm,长度设置为0.01至100mm。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散热结构包括第一针翅片。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针翅片与支管设置为一体式结构。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散热结构与支管外侧壁的连接处的面积为S1,所述支管外侧壁的面积为S2,S1与S2的比值为0.1至0.98。
根据一些实施例,还包括设于支管内侧壁的第二散热结构,所述第二散热结构包括第二三维肋翅片。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散热结构还包括第二针翅片。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换热组件还包括位于支管上侧的顶管,所述支管的顶部与顶管相连以使支管的内腔连通顶管的内腔。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换热组件设置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的换热组件沿前后方向依次排列,相邻换热组件的主管通过旁通管相连。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加热组件的一部分伸入支管的内腔。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加热组件包括管壳以及设于管壳内的电热丝。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管壳的外侧壁设有第三散热结构,所述第三散热结构包括第三三维肋翅片和/或第三针翅片。
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加热组件直接加热导热介质,导热介质在受热后高速膨胀至支管的内腔,利用支管的内腔可实现空腔导热,从而可将热量快速传导至支管的管壁,提高热量传导的速率;导热介质能够从热源吸收更多热量,强化热量的利用率,降低能耗;通过导热介质可将热量均匀分布于支管上,且通过设置第一三维肋翅片可以促进强化散热,提高散热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中铸智联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中铸智联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4884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电缆托臂安装结构
- 下一篇:一种汽车防撞用激光测距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