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菱形机构放大的压电叠堆泵在审
申请号: | 202011050943.7 | 申请日: | 2020-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9677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8 |
发明(设计)人: | 何丽鹏;胡殿彬;刘亚梅;侯轶;佟亮;张蛟楗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春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F04B43/04 | 分类号: | F04B43/04;F04B53/10;F04B53/00;F04B53/2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3001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菱形 机构 放大 压电 叠堆泵 | ||
本发明公布了一种双菱形放大压电叠堆泵,压电叠堆泵泵体内安装有双菱形放大机构,双菱形放大机构安装在泵体两侧结构对称,顶部连接有带有滑槽的可上下移动的活塞;双菱形机构通过圆柱螺杆连接;一侧双菱形机构下端连接在固定在泵体底部的带有螺纹的长方体轴上;另一侧连接在固定在泵体底部两侧槽内可滑动的长方体滑块上;腔体内固定有可与活塞接触的弹性膜片;压电叠堆粘接在长方体轴和滑块之间。双菱形放大压电叠堆泵通过两侧的多菱形放大机构可以将压电叠堆X方向上的运动转换为Z方向上的运动并进行放大,推动活塞运动使弹性膜片往复变形。本结构可以一次运动达到二级放大的效果,放大效果明显,提高了泵的泵送流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菱形机构放大的压电叠堆泵,属于流体机械领域。
背景技术
将压电叠堆应用到压电泵上,可以实现流体的连续输出,由于压电叠堆泵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无电磁干扰,流量及压力可控性好等诸多优势,备受人们的关注,随着对压电叠堆泵研究的深入,近年来压电叠堆泵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与提出一种双菱形机构放大的压电叠堆泵,其可靠性高、具有较高的流量。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双菱形放大压电叠堆泵,由上泵体(1)、下泵体(2)压电叠堆(3)、活塞(4)、阀(5)、带有螺纹的长方体轴(6)、长方体滑块(7)、带螺纹的螺杆(8)、弹性膜片(9)、密封圈(10)、密封槽(11)、双菱形放大机构(12)、螺杆(13)、螺栓(14)组成;
所述上泵体(1)上部开设进液口(1-1)和出液口(1-2),进液口和出液口安装有阀,上泵体和下泵体通过螺栓(14)连接;所述下泵体(2)内底端在带螺纹上的长方体轴(6)和长方体滑块(7)之间粘结压电叠堆(3),活塞(4)连接在双菱形机构的顶端,活塞(4)一侧与双菱形机构(12)顶端一端通过带螺纹的螺杆(8)固定连接,另一侧通过螺杆(13-1)与活塞(4)上的滑槽滑动链接;阀(5)安装在进液口(1-1)和出液口(1-2)上;带有螺纹的长方体轴(6)通过带螺纹的螺杆(8)固定连接在下泵体(2)的底部;长方体滑块(7)固定在下泵体底部(2)上的滑槽内可以在滑槽内左右移动。弹性膜片(9)安装在上泵体(1)和下泵体(2)之间用密封圈(10)和密封槽进行密封;双菱形放大机构(12)安装在下泵体(2)内部下端连接带有螺纹的长方体轴(6)和长方体滑块(7)上。上端连接在活塞(4)上。长方体薄片(12-1),(12-2),(12-5),(12-6)中间通过螺杆(13-2)连接;长方体薄片(12-3),(12-4),(12-7),(12-8)中间通过螺杆(13-3)连接,长方体薄片(12-1)下部长方体薄片(12-4)上部和长方体薄片(12-8)上部长方体薄片(12-5)下部通过螺杆(13-4)连接,长方体薄片(13-2)长方体薄片(13-3)上部和长方体薄片(13-6)下部长方体薄片(13-7)上部通过螺杆(13-5)连接,通过这样的彼此连接构成菱形放大机构(12);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双菱形机构(12)在泵腔两侧对称布置可以使活塞(4)受力均匀可以平稳运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压电叠堆(3)粘结在带有螺纹的长方体轴(6)长方体滑块(7)之间,双菱形机构可以将压电叠堆(3)沿X方向的变化转换成沿Z方向的运动并进行放大;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弹性膜片(9)安装在密封槽(10)中并用密封圈(11)密封,可以有效防止泄露。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此发明的双菱形放大机构,可以经过一次运动达到二级放大的效果,采用双结构对称设计使运动更平稳。
此发明可使流量流动增大。
附图说明
附图1为双菱形机构的放大的压电叠堆泵的整体结构爆炸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春工业大学,未经长春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5094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