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废塑料裂解后高温固体产物的输送冷却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052633.9 | 申请日: | 2020-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0903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12 |
发明(设计)人: | 张德伟;王孔烁;李利;汪传生;卫健;汪国春;平伟;李文昱;牛广智;田晓龙;郭磊;尹凤福;边慧光;李绍明;梁辉;陈宏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金球机械有限公司;青岛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65G33/32 | 分类号: | B65G33/32;B65G33/34;B65G33/14;B65G37/00;F25D17/02;F25D25/04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104 | 代理人: | 殷红梅 |
地址: | 214151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塑料 裂解 高温 固体 产物 输送 冷却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废塑料裂解后高温固体产物的输送冷却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一级冷却:废塑料裂解后高温固体产物进入第一螺旋输送设备,降温;(2)二级冷却:固体产物从第一螺旋输送设备经拨料装置进入第二螺旋输送设备,降温;(3)三级冷却:固体产物进入第三螺旋输送设备,降温;(4)存储排料:固体产物进入储料罐,开启电动阀门,排出残渣。本发明高温裂解残渣经过多级螺旋输送被分级冷却,实现高温残渣的低温排出及输送,残渣在第一螺旋设备输送过程中被压缩堆积,利用残渣本身的自然重力堆积来实现设备的自密封,防止裂解气体逸出及外部气体进入,密封方法简单有效,设备能够实现废塑料裂解残渣的连续性输送及冷却,使用环境友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塑料裂解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废塑料裂解后高温固体产物的输送冷却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塑料工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塑料制品需求的不断升级,塑料工业已在短短几十年间形成了一个种类齐全的产业链,产品日新月异,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我国塑料工业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随之而来的大量废旧塑料也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对废塑料的回收、再生和利用,已成为了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并逐步形成一个新兴的产业。
因此,对废塑料的回收利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探索高效、经济、环保的塑料垃圾回收处理技术已刻不容缓。如何既能够解决塑料垃圾资源回收利用问题,同时又不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二次污染,成为全球亟待攻克的国际难题。废旧塑料回收再利用中,热裂解工艺作为一种常用废旧塑料回收再利用方式,因其消耗能量少、无需加压、生产效率高等特点,使废旧塑料热裂解工艺被广泛应用,所以废旧塑料连续热裂解设计尤为重要。
废塑料裂解的产物有裂解气、裂解油以及残渣。由于热裂解过程中的温度较高,所以产物也具有很高的温度。因此,想要实现残渣的低温排出,设计一种冷却排料方法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废塑料裂解后高温固体产物的输送冷却方法,实现废塑料裂解残渣的低温排出的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废塑料裂解后高温固体产物的输送冷却方法,其中:包括以下步骤:
(1)一级冷却:废塑料裂解后高温固体产物进入第一螺旋输送设备,第一螺旋输送设备中通入冷却水,使得固体产物降温;
(2)二级冷却:经过步骤(1)处理后的废塑料裂解后高温固体产物从第一螺旋输送设备进入拨料装置,拨料装置的拨料叶轮在防爆电动机的驱动下旋转,不断的将固体产物拨入第二螺旋输送设备的机筒入料段,第二螺旋输送设备中通入冷却水,使得固体产物降温;
(3)三级冷却:经过步骤(2)处理后的废塑料裂解后高温固体产物进入第三螺旋输送设备,第三螺旋输送设备中通入冷却水,使得固体产物降温;
(4)存储排料:经过步骤(3)处理后的废塑料裂解后高温固体产物进入储料罐,当储料罐中的高温固体产物达到储料罐体积容积的80%-90%时,开启电动阀门,排出残渣。
优选的是,所述的废塑料裂解后高温固体产物的输送冷却方法,其中:所述步骤(1)固体产物温度由500±10℃降温为400±10℃;所述步骤(2)固体产物温度由400±10℃降温为200±10℃;所述步骤(3)固体产物温度由200±10℃降温为50±10℃。
优选的是,所述的废塑料裂解后高温固体产物的输送冷却方法,其中:所述第一螺旋输送设备包括第一螺旋输送机构和设置于第一螺旋输送机构左端的第一防爆电动机,所述第一螺旋输送设备下端设置机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金球机械有限公司;青岛科技大学,未经无锡金球机械有限公司;青岛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5263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