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刷电机驱动电路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053003.3 | 申请日: | 2020-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1742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9 |
发明(设计)人: | 申博;刘江;杨晓萍;王俊峰;王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2P6/20 | 分类号: | H02P6/20;H02P6/06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马贵香 |
地址: | 710065 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机 驱动 电路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刷电机驱动电路及方法,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电容C1、可调电阻R1和电压源供电负极端口相连,集电极与电容C1、可调电阻R1和电阻R2相连后接入电机控制芯片U1,电阻R2与电压源供电正极端口相连;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误差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反相输入端与电容C2和电阻R3相连,电容C2和电阻R3与误差放大器的输出端相连,电机适配器输出端连接误差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输出端连接第一比较器的反相输入端,电阻R5连接电压源供电正极端口,电阻R5接同相输入端与电容C3,电容C3与电压源供电负极端口相连;第一比较器连接栅极驱动信号调制电路,栅极驱动信号调制电路连接有三相桥逆变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机驱动领域,涉及一种无刷电机驱动电路及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电机控制采用直接启动方式,导致启动电流大、干扰大、控制精度差及可靠性低的问题。这种直接启动方式的启动电流将达到电机额定电流的5~7倍,一方面影响其他设备的正常工作,另一方面造成电机绕组过热,加速电机老化,无法保证整机系统的安全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无刷电机驱动电路及方法,在保证启动时间和带载启动的同时减小了电机的启动电流,改善了驱动器和系统的工作性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无刷电机驱动电路,包括三极管Q1、电容C1、电容C2、电容C3、可调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机控制芯片U1和电机适配器;
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电容C1第一端、可调电阻R1第一端和电压源供电负极端口相连,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电容C1第二端、可调电阻R1第二端和电阻R2第一端相连后接入电机控制芯片U1,电阻R2第二端与电压源供电正极端口相连;
电机控制芯片U1包括误差放大器、第一比较器和栅极驱动信号调制电路,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误差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误差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与电容C2第一端和电阻R3第一端相连,电容C2第二端和电阻R3第二端与误差放大器的输出端相连,电机适配器输出端通过连接电阻R4连接误差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误差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第一比较器的反相输入端,电阻R5第一端连接电压源供电正极端口,电阻R5第二端接第一比较器的同相输入端与电容C3第一端,电容C3第二端与电压源供电负极端口相连;第一比较器的输出端连接栅极驱动信号调制电路输入端,栅极驱动信号调制电路输出端连接有三相桥逆变器输入端。
优选的,栅极驱动信号调制电路输出端连接有母线电压抑制电路,母线电压抑制电路包括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1、电阻R12、第二比较器、PMOS管T7、三极管Q2和方波发生器;
电阻R6第一端和栅极驱动信号调制电路输出端与母线电压正极VP相连,电阻R6第二端与第二比较器的同相输入端和电阻R7第一端相连,电阻R7第二端接地,第二比较器的反向输入端与电阻R8第一端和电阻R9第一端相连,电阻R8第二端与电压源供电正极端口相连,电阻R9第二端与电压源供电负极端口相连,第二比较器的输出端连接方波发生器的复位端,方波发生器输出端的PWM信号连接三极管Q2的基极,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电压源供电负极端口,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电阻R10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10的第二端与电阻R11第一端和PMOS管T7的栅极相连,PMOS管T7的源极与电阻R11第二端连接到母线电压正极VP,PMOS管T7的漏极与电阻R12第一端相连,电阻R12第二端与电压源供电负极端口相连。
进一步,电压源供电正极端口连接方波发生器的VCC端、方波发生器的DIS端、方波发生器的THR端、方波发生器的TRIG端、电容C4和地;方波发生器的DIS端和电压源供电正极端口之间连接有电阻R13,方波发生器的THR端和电压源供电正极端口之间连接有电阻R14,方波发生器的GND端接地,方波发生器的COUNT端通过电容C5与方波发生器的GND端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未经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5300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