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虾稻共作中稻草的无公害化处理利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058614.7 | 申请日: | 2020-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1413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21 |
发明(设计)人: | 陈芝秀;张克磊;谢昕;邓利强;舒新亚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百岛湖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C21/00 | 分类号: | A01C21/00;A01B79/02;A01G22/00;A01G22/22;A01K61/59;A01D91/04;C05F11/00 |
代理公司: | 成都为知盾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51267 | 代理人: | 李汉强 |
地址: | 635000 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虾稻共作中 稻草 公害 处理 利用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虾稻共作中稻草的无公害化处理利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只割掉稻穗,将剩余的稻桩留在田块里;将残余在稻穗上的秸秆割掉,并分堆堆积在田块上;在田块上,每隔6‑8米旋耕出5‑6米宽的翻土区,在翻土区栽种水草;给池塘分级上水,使稻桩不同部位随水位升高逐步分解;使稻桩的顶部留在水面上,水面上方部分的稻桩逐渐枯萎,落入池塘。其可以减缓稻草分解速度,使稻草利用率提高,防止因为水质发生较大变化小龙虾死亡从而使经济受到损失。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虾稻共作中稻草的无公害化处理利用方法。
背景技术
虾稻共作是属于一种种养结合的养殖模式,即在稻田中养殖小龙虾并种植一季中稻,在水稻种植期间小龙虾与水稻在稻田中同生共长。具体地说,就是每年的8月至9月中稻收割前投放亲虾,或9月至10月中稻收割后投放幼虾,第二年的4月中旬至5月下旬收获成虾,同时补投幼虾,5月底、6月初整田、插秧,8、9月收获亲虾或商品虾,如此循环轮替的过程。
目前我国小龙虾养殖面积和产量持续快速增长,经济环境发展良好,市场前景广阔。但小龙虾养殖技术普遍落后没有得到优化,稻草的处理方法也没有得到科学的处理。
发明人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发现,这些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1、现有的稻草留田措施无法降低稻草的腐化分解速度,稻草在短时间大量分解,后期将无法持续为水体提供营养,导致稻草的利用率极低。
2、现有利用稻草的方式使得稻草容易集中腐化分解,导致短时间内池塘水质发生极大变化,会使小龙虾产生应激而死亡,经济受到损失。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存在之不足,本发明的发明人通过长期的探索尝试以及多次的实验和努力,不断改革与创新,提出了一种虾稻共作中稻草的无公害化处理利用方法,其可以减缓稻草分解速度,使稻草利用率提高,防止因为水质发生较大变化小龙虾死亡从而使经济受到损失。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虾稻共作中稻草的无公害化处理利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只割掉稻穗,将剩余的稻桩留在田块里;
(2)将残余在稻穗上的秸秆割掉,并分堆堆积在田块上;
(3)将田面水位上升至3-5CM高,在堆积有秸秆的田块上,每隔6-8米旋耕出5-6米宽的翻土区,然后将田面水位上升至10-20厘米高,并在翻土区栽种水草;
(4)给池塘分级上水,使稻桩不同部位随水位升高而分时间隔逐步分解;
(5)把稻桩的顶部留在水面上,使得水面上方的稻桩自然枯萎并落入水面下,为水体提供营养,提高水体肥度。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一种虾稻共作中稻草的无公害化处理利用方法,其进一步的优选技术方案是:所述秸秆每堆堆成直径为50-70cm的草堆。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一种虾稻共作中稻草的无公害化处理利用方法,其进一步的优选技术方案是:步骤(3)中所述翻土区为长条形结构。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一种虾稻共作中稻草的无公害化处理利用方法,其进一步的优选技术方案是:所述水草包括伊乐藻、水花生和轮叶黑藻。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一种虾稻共作中稻草的无公害化处理利用方法,其进一步的优选技术方案是:步骤(5)中所述分级上水为每间隔9-11天,将池塘水位上升8-12CM。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一种虾稻共作中稻草的无公害化处理利用方法,其进一步的优选技术方案是:池塘分级上水之前,先用10-20CM的浅水浸润田面,在田面湿润状态下全田面范围内洒生石灰,每亩洒60-75千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百岛湖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未经四川百岛湖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5861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