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标识生物传感器及其制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062164.9 | 申请日: | 2020-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7897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10 |
发明(设计)人: | 冀健龙;田海平;王靖宵;张强;李强;桑胜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太原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7/327 | 分类号: | G01N27/327 |
代理公司: | 太原高欣科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4109 | 代理人: | 冷锦超;邓东东 |
地址: | 030024 山西***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标识 生物 传感器 及其 制作方法 | ||
1.一种无标识生物传感器,包括放大芯片组件(1)和传感芯片组件(2),其特征在于:所述放大芯片组件(1)中设置有至少一个放大芯片(4),所述传感芯片组件(2)中设置有至少一个传感芯片(5),所述放大芯片(4)与传感芯片(5)通过桥接结构(3)连接;
所述放大芯片(4)包括有机半导体膜(6)、桥连介质(7)和第一微电极组,所述第一微电极组包括基底、源极、漏极,所述源极、漏极之间的载流子运行通道平行于基底平面设置;
所述传感芯片(5)包括用于提高待测生物样品操控效率及精度的第二微电极组;
所述第一微电极组中包括:放大芯片基底(41)、第一导线层(42)、第一绝缘层(43)、第一通孔(44)、第一微电极层(45),所述放大芯片基底(41)上侧设置有第一导线层(42),所述第一绝缘层(43)覆盖在第一导线层(42)和放大芯片基底(41)上侧,所述第一微电极层(45)覆盖在第一绝缘层(43)上侧;
所述第一导线层(42)包括互不相连的电极导线,所述第一导线层(42)包括压控电极导线(421)、源极导线(422)、漏极导线(423);
所述第一微电极层(45)包括:压控电极(451)、源极(452)、漏极(453)、压控电极PAD电极(454)、源极PAD电极(455)、漏极PAD电极(456);
所述压控电极(451)由穿过第一通孔(44)的压控电极导线(421)与压控电极PAD电极(454)相连;
所述源极(452)由穿过第一通孔(44)的源极导线(422)与源极PAD电极(455)相连;
所述漏极(453)由穿过第一通孔(44)的漏极导线(423)与漏极PAD电极(456)相连;
所述第一微电极层(45)的上侧设置有有机半导体膜(6),所述有机半导体膜(6)仅与源极(452)、漏极(453)进行连接;
所述桥连介质(7)覆盖在压控电极(451)和有机半导体膜(6)的上侧,所述压控电极(451)通过桥连介质(7)与有机半导体膜(6)连接,所述桥连介质(7)与有机半导体膜(6)的上表面保持接触,所述桥连介质(7)与压控电极(451)的上表面和/或侧表面保持接触,所述桥连介质(7)不与源极(452)、漏极(453)接触;
所述传感芯片(5)中包括:传感芯片基底(51)、第二导线层(52)、第二绝缘层(53)、第二通孔(54)、第二微电极层(55),所述传感芯片基底(51)上侧设置有第二导线层(52),所述第二绝缘层(53)覆盖在第二导线层(52)和传感芯片基底(51)上侧,所述第二微电极层(55)覆盖在第二绝缘层(53)上侧,所述第二绝缘层(53)上设置有第二通孔(54);
所述第二微电极层(55)包括测量电极(551)、测量PAD电极(554)、供压电极(552)和供压PAD电极(555);
所述第二导线层(52)包括互不相连的电极导线,所述第二导线层(52)包括:测量电极导线(521)和供压电极导线(522);
所述测量电极(551)由穿过第二通孔(54)的测量电极导线(521)与测量PAD电极(554)相连;
所述供压电极(552)由穿过第二通孔(54)的供压电极导线(522)与供压PAD电极(555)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标识生物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微电极层(55)还包括至少一对对流电极(553)和一对对流PAD电极(556),所述第二导线层(52)还包括对流电极导线(523);
所述对流电极(553)由穿过第二通孔(54)的对流电极导线(523)与对流PAD电极(556)相连;
所述对流电极(553)均匀设置在测量电极(551)周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无标识生物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放大芯片(4)中设置的压控电极PAD电极(454)通过桥接结构(3)与传感芯片(5)中设置的测量PAD电极(554)相连;
所述的桥连介质(7)是具有离子电导性的液体、固体,或凝胶。
4.一种无标识生物传感器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利用MEMS工艺,制备放大芯片(4),具体的工艺过程为:
选用绝缘材质的放大芯片基底(41),利用光刻与lift-off或光刻与腐蚀工艺在放大芯片基底(41)表面加工第一电极层(42),实现第一电极层(42)上的压控电极(451)、源极(452)、压控电极导线(423)、源极导线(424)图案化;
沉积第一绝缘层(43)并进行图案化,具体采用气相沉积法在基底上生长厚度为100-500nm的二氧化硅绝缘层,光刻显影,使用干法刻蚀或者湿法腐蚀第一绝缘层(43),从而漏出电极窗口;
沉积第一微电极层(45)并进行图案化,形成压控电极(451)、源极(452)、漏极(453)、压控电极PAD电极(454)、源极PAD电极(455)及漏极PAD电极(456),保证源极(452)与漏极(453)之间没有物理接触;
步骤二:在第一微电极组的源极(452)与漏极(453)之间制备有机半导体膜(6),并用桥连介质(7)覆盖有机半导体膜(6)与压控电极(451),形成放大芯片(4);
步骤三:利用MEMS工艺,制备传感芯片(5),具体过程为:
选用绝缘材质的传感芯片基底(51),利用光刻与lift-off或光刻与腐蚀工艺在传感芯片基底(51)表面加工第二导线层(52),实现测量电极导线(521)、供压电极导线(522)、对流电极导线(523)的图案化;
沉积第二绝缘层(53)并进行图案化,具体采用气相沉积法在基底上生长厚度为100-500nm的二氧化硅绝缘层,使用光刻版进行曝光,通过干法刻蚀或者湿法腐蚀,使其漏出电极窗口;
沉积第二微电极层(55)并进行图案化,形成测量电极(551)、供压电极(552)、对流电极(553)、测量PAD电极(554);
步骤四:通过桥接结构(3)连接放大芯片(4)的压控电极PAD电极(454)与传感芯片(5)的测量PAD电极(55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太原理工大学,未经太原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62164.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