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初始虾油品质的低砷高磷脂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011064902.3 | 申请日: | 2020-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2651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5 |
发明(设计)人: | 杨南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定象改性硅胶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1B3/10 | 分类号: | C11B3/10;C11B3/00;B01J20/22;B01J20/30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乔宇 |
地址: | 215002 江苏省无锡市惠***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初始 油品 低砷高 磷脂 工艺 | ||
本申请涉及一种提高初始虾油品质的低砷高磷脂工艺。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将初始虾油用用一定体积的极性溶剂多次复溶过滤,脱溶剂处理得溶液A;第二步,向溶液A中加入一定体积的极性溶剂,与吸附剂接触进行脱砷处理,得混合溶液B,所述的吸附剂为载铁硅胶材料或载铁多功能化硅胶材料;第三步,将混合溶液B脱溶剂处理得高品质虾油。该工艺能去除虾油中的有毒物质砷及不溶性杂质,得油率高,磷脂、虾青素的损失率低,大大提高虾油的品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食品领域,涉及一种提高初始虾油品质的低砷高磷脂工艺。
背景技术
虾油活性成分丰富,含有磷脂、虾青素、DHA和EPA等。可广泛应用于食品、保健食品、生物医药等行业,具有较高的深度开发和应用价值。但虾油的提取目前还存在很多技术问题。以典型南极磷虾油为例,进行展开说明。南极磷虾油作为一种新型的海洋功能性油脂因其独特的成分和积极的健康保健功能而引起了各国极大的研究兴趣。南极磷虾油是南极磷虾相关产品中营养功效和附加值都很高的产品。南极磷虾油的主要活性成分是磷脂、虾青素、DHA和EPA等。研究表明,南极磷虾油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促进大脑发育、抗氧化、缓解痛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方面都有一定功效。因此南极磷虾油可广泛应用于食品、保健食品、生物医药等行业,具有较高的深度开发和应用价值。
国内南极磷虾油的提取,主要还是以南极磷虾粉为原料,且多以有机溶剂法为主。以乙醇为提取剂的一步法或连续逆流提取南极磷虾油工艺在国内已有所应用。但是乙醇能与水互溶,磷虾粉中仍含有约10%的水分,用乙醇作提取剂时会溶解一部分水溶性的杂质如蛋白、无机盐等,使得磷虾油含有较多杂质,且较为粘稠,影响磷虾油的品质。普通油脂的精炼工艺会破坏南极磷虾油中的磷脂、虾青素等功能性物质,并不适用于南极磷虾油的精制。适用于南极磷虾油的精制工艺目前研究较少,主要以去除不溶性杂质、游离脂肪酸和其他不利物质为目的。因此,用乙醇提取的南极磷虾油需要进一步精制。
另外,随着人们对南极磷虾代表的南极海洋资源开发重视的同时,人们也发现在诸如南极磷虾等的海洋生物中含有高浓度的砷。尤其是富集于磷虾油内的砷更成为困扰南极磷虾油产业的关键问题。
目前学术界对于南极磷虾油中砷的脱除方法基本处于探索阶段,以研究磷虾油中砷的赋存形态、加工中砷的迁移等方向为主。由于国标关于食品中水产制品的总砷含量限制在1mg/kg以下的水平,而虾油中总砷含量达到4~10mg/kg左右,远远超出国家标准的限制;并且虾油中的砷主要是以有机砷形态存在,更加难以去除,甚至连检测有机砷都没有相应国标细则。在工业上,有的企业可以将南极磷虾油中的总砷含量降至0.529mg/kg,但相应的得油率低不超过55%,磷脂的损失率也超过了40%,这大大的影响了虾油的品质。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的提供一种提高初始虾油品质的低砷高磷脂工艺。
一种提高初始虾油品质的低砷高磷脂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将初始虾油用用一定体积的极性溶剂多次复溶过滤,脱溶剂处理得溶液A;
第二步,向溶液A中加入一定体积的极性溶剂,与吸附剂接触进行脱砷处理,得混合溶液B,所述的吸附剂为载铁硅胶材料或载铁多功能化硅胶材料;
第三步,将混合溶液B脱溶剂处理得高品质虾油C。
按上述方案,所述吸附剂的制备方法为:将硅胶材料或多功能硅胶材料与铁盐溶液在20℃至80℃反应0.5-48h,过滤,洗涤,干燥得吸附剂。
按上述方案,第一步中,所用极性溶剂为乙酸乙酯,丙酮,乙醇,水,每次复溶使用其中的一种溶剂或每次更换一种不同的溶剂,复溶次数≥3。
按上述方案,第一步中,初始虾油与极性溶剂体积比为1:1-100,优选为1:10-100。
按上述方案,第一步中溶剂通过旋蒸脱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定象改性硅胶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无锡定象改性硅胶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6490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