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癸二酸二甲酯加氢制1,10-癸二醇低氢酯比合成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011070650.5 | 申请日: | 2020-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0950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9 |
发明(设计)人: | 黄冬;袁俊秀;王康;曾志强;逯贵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石化南京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29/149 | 分类号: | C07C29/149;C07C31/20;B01F33/80;B01F25/40;B01F23/80;B01J8/02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翼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12 | 代理人: | 汤志武 |
地址: | 210048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癸二酸 二甲 加氢 10 癸二醇低氢酯 合成 工艺 | ||
本发明属于精细化工领域,提供了一种癸二酸二甲酯加氢制1,10‑癸二醇低氢酯比合成工艺,包括以下步骤:(1)、将原料癸二酸二甲酯加热至一定温度,由柱塞泵按一定流速注入静态混合器中;(2)、将氢气通入微泡产生器中,将氢气打散至微米级微泡,再进入静态混合器中与癸二酸二甲酯混合;(3)、将步骤(2)混合均匀的原料连续送入装有Cu/ZnO/Al2O3催化剂的固定床反应器,加氢反应;(4)、产品进入气液分离器,分离得1,10‑癸二醇。本发明创新的利用微泡产生器将氢气打散成细小的微泡,提高氢气与癸二酸二甲酯两相的接触,提高氢气利用率,降低反应氢酯比。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催化加氢领域,涉及一种癸二酸二甲酯加氢制1,10-癸二醇低氢酯比合成工艺。
背景技术
1,10-癸二醇是一种新兴的精细化工原料,其拥有两个位于碳链两端的羟基,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能与有机酸、异氰酸酯、酸酐等反应生成不同类型的衍生物。由于其性能独特,并可生产一系列新型的精细化工产品,在新型聚氨酯、聚酯、增塑剂、农药、医药以及润滑剂添加剂等领域越来越多的应用。主要用于改善产品机械强度,提高产品抗水解、耐热以及耐化学腐蚀等性能。
目前国内外研究者采用的1,10-癸二醇生产工艺是以癸二酸经过与甲醇酯化生成癸二酸二甲酯,然后再加氢制备1,10-癸二醇,最终通过精馏提纯得到纯的1,10-癸二醇,此工艺可有效地提高产品的纯度并降低副产品的生成,三废较少,原料易得。
国内外研究机构对酯加氢反应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通常采用铜系催化剂,根据原料的不同来调整催化剂的组成及反应工艺条件。
CN1011113128公开了一种1,6-己二酸二甲酯加氢制备1,6-己二醇的方法,在氢酯比为50~150:1、催化剂的负荷为0.1~0.5千克酯/小时.千克催化剂、温度为150~300℃、反应压力为4~7MPa,采用Cu/ZnO/Al2O3催化剂及固定床反应器,1,6-己二酸二甲酯的转化率大于99%,1,6-己二醇的选择性大于96%。
CN102372604A公开了一种1,6-己二酸二甲酯加氢制备1,6-己二醇的方法,在氢酯比为50~200:1、温度为150~220℃、反应压力为3~5MPa、搅拌速度为500~1000rpm,反应时间为5~12h,采用贵金属催化剂及间歇式反应釜,1,6-己二酸二甲酯的转化率60~99.9%之间,1,6-己二醇的选择性大于70%。
CN1565728A公开了一种用于1,5-戊二酸二甲酯加氢制取1,5-戊二醇的催化剂及方法,在反应温度为150~350℃,催化剂负荷为0.01~0.3千克酯/小时.千克催化剂,反应压力为3~5MPa,氢酯比为130~190:1, 采用Cu/ZnO/Al2O3催化剂及固定床反应器,1,5-戊二酸二甲酯转化率大于95%,选择性大于95%。
新日本理化株式会社伊藤博等人开发的1,4环己烷二甲酸二甲酯(DMCD)加氢制备1,4-环己烷二甲醇(CHDM)工艺,采用的催化剂为亚铬酸铜,同时采用钯、锰的氧化物进行改性,以提高反应活性。组成为47%氧化铜、48%氧化铬、2.5%氧化锌以及2.5%氧化锰。在反应温度为230~280℃,加氢压力为20~25MPa下,转化率高达100%,选择性高达95%,此工艺缺点是压力高,因此应用受到了限制。
以上酯加氢反应工艺中,高碳醇的收率取决于反应器中氢气的分压以及氢气量。传统工艺中,共存三种相态,分别是:氢气气相,其中富含氢气;脂肪酸甲酯液相,其中富含脂肪酸甲酯,溶解其中的氢气取决于系统中的氢气分压及氢气循环量;催化剂固相。因为氢气难溶于脂肪酸甲酯液相,大的氢气分压才能保证其在脂肪酸甲酯液相中具有一定的溶解度。因此,传统反应工艺需要较大的加氢压力及较大的氢酯比。
为了提高氢气在癸二酸二甲酯中的溶解度,降低加氢过程中氢酯比,本专利创新性地应用微泡产生器将氢气打散至10~150μm,以提高氢气与癸二酸二甲酯两相的接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石化南京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石化南京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7065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