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实现单相三线电源单相功率高效控制的逆变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2011070715.6 | 申请日: | 2020-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5322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1 |
发明(设计)人: | 施鑫淼;郭华为;随晓宇;程亮亮;刘超厚;陈位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艾罗网络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M7/5387 | 分类号: | H02M7/5387;H02M7/537 |
代理公司: | 杭州华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7 | 代理人: | 项军 |
地址: | 311500 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实现 单相 三线 电源 功率 高效 控制 电路 | ||
本发明涉及电力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实现单相三线电源单相功率高效控制的逆变电路,包括连接在直流电源输出端的桥式逆变电路、连接在桥式逆变电路输出端用于桥式逆变电路切换过程中提供续流的的续流电路以及与桥式逆变电路、续流电路连接的控制单元。本发明在进行高频工作中的开关单元切换到关的状态时,控制续流电路工作持续为U相线路或者W相线路输出功率,从而使得开关单元在整个市电周期内只有将近一半的时间参与高频工作,因此开关单元Q1~Q6的开关损耗和导通损耗均可减小接近一半,使得整个逆变电路的效率大幅提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实现单相三线电源单相功率高效控制的逆变电路。
背景技术
单相三线电网,例如日本,为U相、N相、W相。其中U相和W相为火线,N相为零线。在很多场合,会要求要零功率并网输出,即不管是U相还是W相,都不能对并网端输出功率。这种情况下,就要求逆变器输出必须可以对U相和W相的输出功率要能够分别控制。
现有的主要逆变拓扑如图1所示,开关单元Q1~Q6组成桥式逆变电路,C1为母线电容,V1为直流电源,V2为交流裂相电源,电感L1~L3及电容C2、C3组成滤波电路,电阻R1、R2为负载,U、N、W所标识的点为并网点。桥式逆变电路输出功率必须为U相输出功率等于负载R1功率,W相输出功率等于负载R2功率,才可以实现功率零输出,同时电网功率零消耗。当前的拓扑电路主要为三桥臂全桥拓扑,使用双极性调制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开关单元Q1~Q6在整个市电周期内都需要高频工作,开关损耗和导通损耗均较大,导致整体逆变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实现单相三线电源单相功率高效控制的逆变电路,以大幅提高整个逆变电路的效率。
一种实现单相三线电源单相功率高效控制的逆变电路,包括连接在直流电源输出端的桥式逆变电路、连接在桥式逆变电路输出端用于桥式逆变电路切换过程中提供续流的续流电路以及与桥式逆变电路、续流电路连接的控制单元;
所述桥式逆变电路包括连接构成第一桥臂电路的第一开关单元Q1、第二开关单元Q2、连接构成第二桥臂电路的第三开关单元Q3、第四开关单元Q4、连接构成第三桥臂电路的第五开关单元Q5、第六开关单元Q6,所述第一桥臂电路的中点连接U相线路,所述第二桥臂电路的中点连接N相线路,所述第三桥臂电路的中点连接W相线路,所述U相线路和N相线路之间连接负载R1,所述N相线路和W相线路之间连接负载R2;
所述续流电路包括串联连接且连接在第一桥臂电路的中点和第三桥臂电路的中点之间的第七开关单元Q7、第八开关单元Q8、串联连接且连接在第二桥臂电路的中点和第三桥臂电路的中点之间的第九开关单元Q9、第十开关单元Q10、串联连接且连接在第一桥臂电路的中点和第二桥臂电路的中点之间的第十一开关单元Q11、第十二开关单元Q12;
所述控制单元根据负载R1和负载R2 控制第一开关单元Q1、第二开关单元Q2、第三开关单元Q3、第四开关单元Q4、第五开关单元Q5、第六开关单元Q6、第七开关单元Q7、第八开关单元Q8、第九开关单元Q9、第十开关单元Q10、第十一开关单元Q11、第十二开关单元Q12的工作状态以控制U相线路的输出功率与W相线路的输出功率。
优选的,当负载R1与负载R2相等时,控制单元控制U相线路的输出功率等于W相线路的输出功率:
在U相线路和W相线路输出正弦波的正半周,所述控制单元控制第一开关单元Q1、第六开关单元Q6及第七开关单元Q7、第八开关单元Q8中的一个处于高频开关切换状态,控制第七开关单元Q7、第八开关单元Q8中的另一个处于常开状态;
在U相线路和W相线路输出正弦波的负半周,所述控制单元控制第二开关单元Q2、第六开关单元Q5及第七开关单元Q7、第八开关单元Q8中的一个处于高频开关切换状态,控制第七开关单元Q7、第八开关单元Q8中的另一个处于常开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艾罗网络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浙江艾罗网络能源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7071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连续油管防掉井装置
- 下一篇:一种基于嗅-味联觉感知模型的风味识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