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双酚A碳点分子印迹荧光探针的制备及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011073119.3 | 申请日: | 2020-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6338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5 |
发明(设计)人: | 徐龙华;江姗姗;汪海洋;杨振;徐志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1/64 | 分类号: | G01N21/64;C09K11/65;B82Y20/00;B82Y40/00;B82Y30/00 |
代理公司: | 济南泉城专利商标事务所 37218 | 代理人: | 陈娟 |
地址: | 271001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金属 有机 框架 材料 分子 印迹 荧光 探针 制备 应用 | ||
1.基于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双酚A碳点分子印迹荧光探针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制备MIL-101
(a)初步合成:在反应溶剂中加入九水硝酸铬Cr(NO3)3·9H2O,对苯二甲酸H2BDC和40%氢氟酸HF,超声,转移至高压反应釜内,高温反应一段时间,冷却至室温后离心,倒掉上清液,用超纯水反复超声洗涤,离心,干燥后得到绿色粉末状产物即为MIL-101;
(b)纯化:将初步合成的MIL-101样品转移至圆底烧瓶中,加入超纯水,70 ℃水浴搅拌加热5 h,4000 r min-1离心10 min,收集沉淀,再加入50 mL无水乙醇,60 ℃搅拌加热3 h,离心,收集沉淀后干燥,得到纯化后的MIL-101;
(c)活化:将纯化后的MIL-101置于NH4F中,60 ℃水浴加热10 h,冷却至室温后过滤,用水洗涤除去残存的NH4F;
(d)将所得MIL-101分散在乙醇溶液中,得MIL-101乙醇分散液备用;
(2)制备碳点CDs
准确称取一定量的反应溶剂,通氮气除去氧气,加热至240 ℃,在搅拌条件下迅速加入无水柠檬酸,反应时间持续0.5-3 min,反应结束后冷却至室温,用石油醚反复洗涤纯化,分散在乙醇中,4 ℃条件下储存备用;
(3)制备基于MIL-101的双酚A碳点分子印迹荧光探针
将模板分子、功能单体和CDs超声分散在无水乙醇中,黑暗条件下静置3 h,加入MIL-101乙醇分散液,室温下避光搅拌1 h,随后缓慢加入交联剂和催化剂,60 ℃反应12 h,无水乙醇洗去未反应的原料,60 ℃真空干燥得初产物,分别用醇-酸溶液、醇溶液进行索氏提取,干燥后得到荧光分子印迹聚合物MIL-101@MIP;
所述模板分子和功能单体的摩尔比例为1:3-1:4;所述模板分子为双酚A;所述功能单体为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所述功能单体在无水乙醇反应体系中的浓度为0.2-0.25mmol/mL;每1mmol的模板分子中加入0.5-3mL MIL-101乙醇分散液;所述CDs用量在无水乙醇中的体积分数为1.3-1.6%;
步骤(2)中,所述反应溶剂为N-(β-氨乙基)-γ-氨丙基二甲氧基硅烷;所述无水柠檬酸在反应溶剂中的浓度为0.05g/mL;所述反应时间为1 min;
步骤(3)中,所述交联剂为正硅酸四乙酯,所述正硅酸四乙酯与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的摩尔比例为8:3;所述催化剂为冰乙酸、盐酸或氨水;所述催化剂和模板分子的摩尔比为1:0.00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具体的操作过程为:70 mL超纯水中加入4.00 g Cr(NO3)3·9H2O,1.66 g H2BDC和125 μL 40%HF,超声,转移至高压反应釜内,220 ℃加热8 h,冷却至室温后离心,倒掉上清液,用超纯水反复超声洗涤3次,离心,干燥后得到绿色粉末状产物即为MIL-101;步骤(c)中,将步骤(a)得到的MIL-101,加入150 mL,30 mmol的NH4F;步骤(d)中,MIL-101在乙醇溶液中的分散浓度为50 mg mL-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催化剂为冰乙酸。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醇-酸溶液为甲醇醋酸混合液,甲醇和醋酸的体积比为9:1;所述醇溶液为甲醇溶液。
5.一种利用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基于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双酚A碳点分子印迹荧光探针在分析检测双酚A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制备的聚合物MIL-101@MIP按3 mg:2 mL料液比加入样品提取液中,室温振荡1~30 min,待分析检测使用;
(2)将待测样品采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分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分析的条件为:激发波长为360 nm,发射波长为400~600 nm,增益为中,狭缝宽度为10 n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农业大学,未经山东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73119.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