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梯形吹氮控氮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074315.2 | 申请日: | 2020-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2658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9 |
发明(设计)人: | 杨利委;周剑;王国柱;王震;李德波;陆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C7/072 | 分类号: | C21C7/072;C21C7/10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苏虹 |
地址: | 210035***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梯形 吹氮控氮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梯形吹氮控氮方法,包括LF精炼工序和VD真空脱气工序;其中,LF精炼工序包括向钢水中依次吹氩气、氮气;VD真空脱气工序包括抽真空阶段、真空保持阶段和常压阶段,钢水在抽真空阶段进行第一次吹氮气,真空保持阶段依次进行第二次吹氮气、第一次吹氩气,常压阶段进行第二次吹氩气;最终得到含氮钢。本发明可以实现精准控制氮元素,可解决钢水中氮精准控制、钢水二次污染难题,且不影响钢水中氢、氧的控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冶金领域的一种控氮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梯形吹氮控氮方法。
背景技术
含氮钢的控氮十分重要,目前,常规的增氮方式是用氮化合金或丝线增氮,这些方式增氮通常是在钢水经真空处理后添加,对钢水会造成二次污染;且添加后氮的均匀需要一段时间,对生产的连续性和高效化不利。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梯形吹氮控氮方法,解决含氮钢的精准控氮难题,同时匹配生产顺行,不影响钢种氢、氧的控制。
技术方案:本发明提供一种梯形吹氮控氮方法,包括LF精炼工序和VD真空脱气工序;其中,LF精炼工序包括向钢水中依次吹氩气、氮气;VD真空脱气工序包括抽真空阶段、真空保持阶段和常压阶段,钢水在抽真空阶段进行第一次吹氮气,真空保持阶段依次进行第二次吹氮气、第一次吹氩气,常压阶段进行第二次吹氩气;最终得到含氮钢。
本发明中的控氮方法可适用于C38N2、C70S6、30MnVS等汽车用非调质钢。
本发明通过上述梯形吹氮控氮工艺,钢水在吹氮起始阶段的氮含量约为30-40ppm,氢含量5-10ppm,氧含量60-80ppm。在LF阶段提高氮含量至约200ppm左右,在VD阶段进行脱氧、脱氢,最终实现氮元素的精准控氮,并且不影响钢水中的氢、氧的控制。
其中,进入LF精炼工序,控制两路透气塞进行吹氩气,吹氩气流量为80~120Nl/min,吹氩气时间为9~11min;吹氩气完毕后切换两路透气塞进行吹氮气工序,吹氮气流量为180~220Nl/min,吹氮气时间为50~100min。并且,氩气吹气完毕后立即切换为吹氮气工序。
进入VD真空脱气工序,控制两路透气塞进行第一次吹氮气的流量为40~60Nl/min,吹氮时间为10~15min。
VD真空脱气工序中,在高真空保持阶段,两路透气塞进行第二次吹氮气的流量为130~170Nl/min,吹氮时间为15~18min;第二次吹氮完毕后切换两路透气塞进行第一次吹氩工序,第一次吹氩气的流量为25~35Nl/min,时间为1~3min。且第二次氮气吹气结束后立即切换为第一次氩气吹气工序。
VD真空脱气工序中,控制两路透气塞第二次吹氩气的流量为10~20Nl/min,时间为15~45min。
上述方案中,真空保持阶段的真空度≤1mbar;所述含氮钢为C38N2、C70S6或30MnVS。C38N2钢种氮元素控制的目标值为140ppm,C70S6钢种氮元素控制的目标值为135ppm,30MnVS钢种氮元素控制的目标值为160ppm。
不同成分的钢种采用的控氮工艺不同,而本发明针对汽车钢,采用LF和VD两种工序,采用梯形吹氮控氮工艺实现了含氮钢的精准控氮,同时匹配生产顺行,且不影响钢种氢、氧的控制。本发明的技术难点在于:向高温的钢液中吹氮合金化从理论上来说可以实现增氮,但是钢水成分中对氮成分有明确范围要求,为达到氮元素在钢种的效果往往是氮和其他元素的比例也有要求,需要把氮含量稳定控制在一定的窄小范围内,且钢铁企业都是流程化的连续生产,生产的节奏和效率要有保证,同时,增氮还不能影响钢水中氢、氧的控制;而本发明可以同时解决上述难题。
若采用加入合金元素来控氮,首先加入合金元素会带来污染,同时由于加入合金元素,会导致夹杂物含量增大,因此钢中的氧含量偏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7431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