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内置动力系统水下排气的可调稳定舭板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1084155.X | 申请日: | 2020-10-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7302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5 |
发明(设计)人: | 眭爱国;张京坤;周谦;李冬兰;陈公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B63B39/06 | 分类号: | B63B39/06;B63H21/32 |
代理公司: | 无锡华源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28 | 代理人: | 李珍;聂启新 |
地址: | 214082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内置 动力 系统 水下 排气 可调 稳定 装置 | ||
1.一种内置动力系统水下排气的可调稳定舭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船体(50)上的船动力系统(10)和减摇装置,减摇装置包括可收放撑杆机构(20)、弧形的固定式导流支撑板(30)和可调式舭板组件(40),可调式舭板组件(40)包括舭板(401)和旋转抛物面状可调导流板(402),旋转抛物面状可调导流板(402)的一边固定在舭板(401)上,旋转抛物面状可调导流板(402)的内板面搭置在固定式导流支撑板(30)外板面上,舭板(401)的一边铰接在船体(50)上,可收放撑杆机构(20)的一端安装在船体(50)上、另一端安装在舭板(401)上,舭板(401)的板长方向和船体(50)的长度方向一致,固定式导流支撑板(30)固定在船体(50)上,可收放撑杆机构(20)能够带动舭板(401)转动至板面倾斜或板面水平位置,可收放撑杆机构(20)布置在舭板(401)和固定式导流支撑板(30)之间,减摇装置布置在船体(50)的船侧板(503)和船底板(502)交界处临近船艉封板(501)处,船动力系统(10)的排气口开设在位于舭板(401)和固定式导流支撑板(30)之间的船体(50)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置动力系统水下排气的可调稳定舭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船动力系统(10)包括格栅(101)、排气管(102)、膨胀节(103)、主机(104)和传动轴及螺旋桨(105),排气管(102)的排气口开设在位于舭板(401)和固定式导流支撑板(30)之间的船体(50)上,格栅(101)安装在排气口外,排气管(102)、膨胀节(103)和主机(104)均安装在船体(50)内,排气管(102)通过膨胀节(103)与主机(104)相连,主机(104)再通过传动轴与螺旋桨(105)相连,排气管(102)为U型且U型口朝下布置,传动轴与螺旋桨(105)布置在船艉封板(501)的外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置动力系统水下排气的可调稳定舭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收放撑杆机构(20)包括支座一(201)、转轴一(202)、气缸(203)、支座二(204)、转轴二(205)、上撑杆(206)、转轴三(207)、支座三(208)、下撑杆(209)、转轴四(211)和转轴五(212),支座一(201)和支座二(204)均固定在船体(50)上,支座三(208)固定在舭板(401)上;气缸(203)的缸体通过转轴一(202)铰接在支座一(201)上;上撑杆(206)的一端通过转轴二(205)铰接在支座二(204);转轴三(207)安装在支座三(208)上,下撑杆(209)的一端通过转轴三(207)铰接在支座三(208)上,上撑杆(206)的另一端和下撑杆(209)的另一端通过转轴四(211)铰接在一起,舭板(401)通过舭板转轴(403)铰接在船体(50)上,气缸(203)的活塞杆端部通过转轴五(212)和上撑杆(206)的杆身铰接,气缸(203)的活塞杆伸缩带动上撑杆(206)和下撑杆(209)折叠成夹角状或展开成一条直线以带动舭板(401)转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置动力系统水下排气的可调稳定舭板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气缸(203)带动上撑杆(206)和下撑杆(209)展开成一条直线时,气缸(203)、上撑杆(206)和下撑杆(209)所在平面为第一平面,舭板(401)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所形成的直线的延长线与船体(50)的重心相交。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置动力系统水下排气的可调稳定舭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式导流支撑板(30)是由旋转圆柱面状导流支撑板(301)和旋转抛物面状导流支撑板(302)平滑焊接拼合而成,旋转圆柱面状导流支撑板(301)和旋转抛物面状导流支撑板(302)的旋转轴线均和舭板转轴(403)的轴线重合,当舭板(401)转动至板面水平位置,舭板(401)抵靠在固定式导流支撑板(30)的边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未经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84155.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