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顶管隧道施工模拟实验管道变化检测采集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1088369.4 | 申请日: | 2020-10-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4078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19 |
发明(设计)人: | 韩现民;王康;李文江;陈涛;迟玉新;李令扬;刘保安;李新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石家庄铁道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D21/02 | 分类号: | G01D21/02 |
代理公司: | 天津铂茂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2241 | 代理人: | 陈晓蕾 |
地址: | 050013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隧道 施工 模拟 实验 管道 变化 检测 采集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顶管隧道施工模拟实验管道变化检测采集系统,包括基架、支撑板、支撑块、连接杆和延长杆。该顶管隧道施工模拟实验管道变化检测采集系统,使用时,首先基架正对已经开挖完成的管道,然后从管道的另一侧引出牵引绳,并将牵引绳绑在牵引环上,然后拉动牵引绳将基架拉动到管道内,此时支撑板对基架形成支撑,然后通过开关控制电动缸开始工作,此时导向套和滑动套起到对电动缸的防护和托板上升的导向作用,最终使得基架上升到管道中间位置,然后转动螺纹套,在螺纹套的转动下延长杆开始远离连接杆,同时延长杆开始带动矩形插杆在矩形槽内向外滑动,最终支撑块被延长杆带动压在管道的内壁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顶管施工领域,具体是一种顶管隧道施工模拟实验管道变化检测采集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口密度的迅速增长,人们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步伐也在加快,而轨道交通、城市管廊以及地下电力管网等作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主要形式,常常需要穿越建(构)筑密集区。由于传统明挖顺作法施工在这些区域受到严重限制,因此采用对地面和周围环境影响都相对较小的暗挖施工方法称为趋势和必然。其中,顶管法因其不阻碍交通、不破坏环境、噪音少、污染少,对周围居民影响较小,同时开挖量小、作业小、施工工期短、综合成本低等优点,成为了一种比较常见和重要的暗挖施工方法。
在顶管管道施工过程中需要对施工过程进行预先模拟,在顶管施工过程中当挖掘多个管道时,后施工的管道施工过程总会对已经施工完成的管道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在模拟实验中对施工管道的变化进行检测,所以需要一种顶管隧道施工模拟实验管道变化检测采集系统,以便于对变化数据进行采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顶管隧道施工模拟实验管道变化检测采集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顶管隧道施工模拟实验管道变化检测采集系统,包括基架,所述基架的底面对称固定连接有托板,基架的顶面对称固定连接有滑轨,基架的上方设移动台,移动台的底面两侧对称固定连接有滑块,滑块与滑轨对应且适配,滑块与滑轨滑动连接,移动台的底面中部固定连接有螺纹座,基架的内侧对称设有固定座,固定座分别固定安装在托板的顶面,固定座的内侧转动连接有丝杆,丝杆的外壁和螺纹座螺纹连接,丝杆的一端穿过固定座且通过联轴器固定连接有齿轮箱,齿轮箱固定安装在托板的顶面,齿轮箱的顶面固定安装有电机,电机的输出轴与齿轮箱传动连接,电机的顶面固定安装有开关,基架和移动台外共同套设有安装环,安装环的顶底两面对称固定连接有安装板,安装环的两侧对称固定连接有第一传感器,安装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传感器,托板的顶面一侧固定连接有支撑杆,支撑杆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灯,托板的下方设有支撑板,支撑板的顶面固定连接有电动缸,电动缸的伸缩端与托板的底面固定连接。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安装环由两个U形板拼接固定而成,所述支撑板的底面为圆弧状。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电动缸外套设有导向套,导向套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支撑板的顶面,导向套的内壁滑动连接有与其相适配的滑动套,滑动套套设在电动缸的外侧,滑动套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托板的底面。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托板的两侧对称固定连接有连接杆,连接杆的一端开设有矩形槽,连接杆的外壁转动连接有螺纹套,螺纹套的内壁螺纹连接有延长杆。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延长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矩形插杆,矩形插杆与矩形槽对应且适配,矩形插杆与矩形槽滑动连接,延长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支撑块,支撑块的一侧为圆弧状。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基架的两侧对称固定连接有牵引环,所述第二传感器与第一传感器相同。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电机、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灯、电动缸均通过电线与开关电性连接,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通过电线与外界电脑电性连接,开关外接有电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石家庄铁道大学,未经石家庄铁道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8836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