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氮化镓三极管开关测试电路及测试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088859.4 | 申请日: | 2020-10-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5553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5 |
发明(设计)人: | 周峰;陆海;徐尉宗;任芳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R31/327 | 分类号: | G01R31/327;G01R31/26;G01R31/54 |
代理公司: | 南京中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41 | 代理人: | 李建芳 |
地址: | 210023 江苏省南京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氮化 三极管 开关 测试 电路 方法 | ||
1.一种氮化镓三极管开关测试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主电路和控制电路;主电路包含电源模块、负载模块和待测模块;
电源模块、负载模块和待测模块串联;
电源模块包含直流DC电源和储能电容C1,储能电容C1并联在直流DC电源的两端;
负载模块包含负载电感L1、控制三级管Q3、续流二极管D1、负载电阻R1和控制三极管Q4,负载电感L1的一侧与控制三极管Q3的源极串联,负载电感L1的另一侧连接续流二极管D1的阴极,负载电阻R1的一侧与控制三极管Q4的源极串联,负载电阻R1的另一侧连接续流二极管D1的阴极,续流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直流DC电源的正端,控制三极管Q3的漏极与控制三极管Q4的漏极并接于续流二极管D1的阳极;
待测模块包含控制三极管Q2和待测三极管Q1,控制三极管Q2的漏极与待测三极管Q1的漏极并接于续流二极管D1的阳极,控制三极管Q2的源极与待测三极管Q1的源极并接于直流DC电源的负端;
控制电路分别连接待测三极管Q1的栅极、控制三极管Q2的栅极、控制三极管Q3的栅极和控制三极管Q4的栅极;
控制电路为SILICON LABS公司生产的Si827x驱动芯片,为主电路提供四个隔离的三极管栅极控制信号;
续流二极管D1为快恢复碳化硅二极管,控制三极管Q2、控制三极管Q3和控制三极管Q4均为快开关碳化硅MOSFET;
负载电阻R1为耐高温功率电阻,负载电感L1为铁氧体电感;
上述氮化镓三极管开关测试电路的测试方法,进行负载电感L1开关测试和/或负载电阻R1开关测试;进行负载电感L1开关测试时,待测三极管Q1只需导通一次;进行负载电阻R1开关测试时,待测三极管Q1只需导通一次;
当进行负载电感L1开关测试时,控制三极管Q3导通,控制三极管Q4关断;当进行负载电阻R1开关测试时,控制三极管Q3关断,控制三极管Q4导通;
当进行负载电感L1开关测试时,包括如下步骤:
1)控制电路首先使控制三极管Q2和控制三极管Q3均导通,同时使待测三极管Q1关断,使直流DC电源、负载电感L1、控制三极管Q3和控制三极管Q2构成导通回路,电感L1上储存电路电流;
2)控制电路使控制三极管Q2关断,同时使控制三极管Q3导通,负载电感L1、控制三极管Q3和续流二极管D1构成电流续流回路;
3)控制电路使待测三极管Q1和控制三极管Q3均导通,同时使控制三极管Q2关断,使直流DC电源、负载电感L1、控制三极管Q3和待测三极管Q1构成导通回路,则获取待测二极管Q1的开关参数;
当进行负载电阻R1开关测试时,包括如下步骤:
1)控制电路首先使控制三极管Q2和控制三极管Q4均导通,同时使待测三极管Q1关断,使直流DC电源、负载电阻R1、控制三极管Q4和控制三极管Q2构成导通回路,负载电阻R1上流过电路电流;
2)控制电路使待测三极管Q1和控制三极管Q4均导通,同时使控制三极管Q2关断,使直流DC电源、负载电阻R1、控制三极管Q4和待测三极管Q1构成导通回路,则获取待测二极管Q1的开关参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氮化镓三极管开关测试电路,其特征在于:电源模块、负载模块和测试模块构成两条导通回路、分别为第一导通回路和第二导通回路;直流DC电源、负载模块和控制三极管Q2构成第一导通回路;直流DC电源、负载模块和待测三极管Q1构成第二导通回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氮化镓三极管开关测试电路,其特征在于:当进行负载电感L1开关测试时,步骤3)中,利用示波器抓取待测三极管Q1的开关参数,开关参数包括:开启延迟时间td(on)和上升时间tr。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氮化镓三极管开关测试电路,其特征在于:当进行负载电阻R1开关测试时,步骤2)中,利用示波器抓取待测三极管Q1的开关参数,开关参数包括:开启延迟时间td(on)和上升时间tr。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大学,未经南京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88859.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LMPET/PET皮芯型复合弹性纤维制备工艺
- 下一篇:一种定位标线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