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集电头及装有该集电头的受流器有效
申请号: | 202011094181.0 | 申请日: | 2020-10-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9307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3 |
发明(设计)人: | 蒋聪健;吕阶军;张艳芳;梁坤;李军;冯叶;王秋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5/20 | 分类号: | B60L5/20;B60L5/32 |
代理公司: | 长沙正奇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3113 | 代理人: | 卢宏;张珉瑞 |
地址: | 412001 ***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集电头 装有 受流器 | ||
一种集电头,包括安装支架以及安装在所述安装支架上的第一滑板组件,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安装支架上的第二滑板组件,所述第二滑板组件与所述第一滑板组件平行,所述第二滑板组件用于与接触网接触的一面设有编织线层,所述编织线层为导体,所述编织线层分别与所述第一滑板组件和所述第二滑板组件电连接。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增加上表面设有导体编织线层的第二滑板组件,可增加集电头与接触网的接触面积,提高载流能力,从而使得集电头能够承受短时大电流。另一方面,通过将第一滑板组件的高度设计为高于第二滑板组件,可避免接触网灼烧第二滑板组上的导体编织线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集电头及装有该集电头的受流器。
背景技术
干线电力机车、城轨车辆、动车组、工程维护车、新型储能车等轨道车辆从供电系统中取流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采用车顶受电弓与接触网滑行接触受流;另一种是采用受电器或充电装置与地面充电站的充电轨静态接触受流;弓头/集电头是受电弓/受电器上与供电系统接触的部件,其工作条件恶劣,其性能优劣直接决定了受电弓/受电器的受流质量和可靠性。
电弓与接触网传输电流较小,受电弓的弓头一般采用两组纯碳碳滑板或者两组浸金属碳滑板或者单根浸金属碳滑板铁路干线机车和动车组主要采用AC25kV接触网供电,受即可满足与接触网接触取流。城轨车辆一般采用DC1.5kV接触网线供电,传输电流较大,峰值能够达到2000A,受电弓的弓头一般采用两组浸金属滑板或四组浸金属滑板与接触网接触受流。储能车以及采用地面充电站供电的新型车辆,充电站与车辆之间采用受电器进行静态接触受电,此种模式下充电电流较大,部分能够达到3000A,受电器集电头的接触材料采用载流更大的铜基粉末冶金滑板、金属铜滑板等。
以上均为受电弓或者受流器在额定电压和电流状态下的受流情况。而对于有些特殊电力机车车辆,在停车时要求受电弓或者受电器能够承受接触网或者接触轨25kA(1s~3s)的短时耐受电流,从而使得主电路能够短路断电。然而,现有受电弓一般采用间隔布置的一对碳滑板来受流,由于碳滑板的载流密度较小,且碳滑板与网线接触后,碳滑板表面变形量较小,接触电阻较大,故碳滑板无法承受25kA,3s的短时耐受电流。因此,亟待开发一种能够承受短时大电流的受流器及集电头。
发明内容
为解决背景技术中现有受流器集电头无法承受短时大电流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集电头,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集电头,包括安装支架以及安装在所述安装支架上的第一滑板组件,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安装支架上的第二滑板组件,所述第二滑板组件与所述第一滑板组件平行,所述第二滑板组件用于与接触网接触的一面设有编织线层,所述编织线层为导体,所述编织线层分别与所述第一滑板组件和所述第二滑板组件电连接。
所述编织线层是将如铜、铝、锡、银等优良导电材质的编织线进行编织而形成的层。优选地,将软铜编织线编织成层状,从而形成软铜编织线层。由于软铜编织线层表面变形量较大,因此通过增加上表面设有软铜编织线层的第二滑板组件,可增加集电头与接触网的接触面积,提高载流能力,从而使得集电头能够承受短时大电流。
优选地,所述第一滑板组件与所述安装支架之间设有第一压缩弹簧;所述第二滑板组件与所述安装支架之间设有第二压缩弹簧。
通过设置第一和第二压缩弹簧,使得集电头与接触网更加充分地紧密贴合,增大集电头与接触网之间的接触压力,进一步提高短时耐受能力。
优选地,所述第一滑板组件高于所述第二滑板组件。
由此,集电头在升弓时,第一滑板组件先与接触网接触,由于二滑板组件上的编织线层与第一滑板组件电连接,且第二滑板组件低于所述第一滑板组件,因此编织线层与第一滑板组件、接触网等电势但不与接触网直接接触,从而避免接触网灼烧编织线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未经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9418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