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物联网的营业厅智能取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097401.5 | 申请日: | 2020-10-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6418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30 |
发明(设计)人: | 朱斌斌;周蓉蓉;何辰锋;袁野;顾紫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江阴市供电分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7F17/42 | 分类号: | G07F17/42;G07F9/02;H04L67/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4499 江苏省无***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联网 营业厅 智能 方法 | ||
本发明一种基于物联网的营业厅智能取票方法,存票时,装入有票据的收纳盒(1)放入自助机的进票窗口(2.1)后通过扫码摄像头(3)获取票据的二维码信息,并通过服务器将该二维码对应的票据自取信息中的标识位修改为“有票”,随后该收纳盒(1)通过进票输送带(4)传输至自助机内的储票机构(6)内;取票时,取票机械手(7)根据票据自取信息中的位置信息上下移动至储票机构(6)内对应的收纳盒(1)处并将其取出。本发明一种基于物联网的营业厅智能取票方法,极大的提高了其存取票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取票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种应用于电力营业厅中的智能取票方法,其可实现自动通知客户、并进行自取票作业,属于智能设备在电力技术领域的应用。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自助服务终端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于电力行业也开始逐渐开展智能无人营业厅的业务;如今,一般的办理业务均可通过自助机实现,但是票据的发送还需人工进行通知和发放,当营业厅打印好票据后进行电话通知客户前往取票,但是现状是来供电营业大厅办理业务的客户数量多、取发票过程中需要工作人员全程参与,排队时间长,办理手续繁琐,给企业客户开具发票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而且不可避免的存在取错发票的情况,为此,亟需一种智能取票方法替代常规的人工方式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极大的提高取票效率的基于物联网的营业厅智能取票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营业厅智能取票方法,所述方法步骤为:
存票时:
步骤一、开票,开票系统开具票据,且开票系统将每张票据对应的企业名称和二维码信息传输至服务器;服务器接收到企业名称和二维码信息后在原用户数据库中检索企业名称并将该企业的联系人手机号码调出,随后将企业名称、二维码信息和联系人手机号码作为一条票据自取信息录入取票数据库中;
步骤二、将步骤一开具的票据装入收纳盒的收纳腔中,并使得票据上的二维码正对扫码孔;
步骤三、将步骤二中装入有票据的收纳盒放入自助机的进票窗口后通过扫码摄像头获取票据的二维码信息,并通过服务器将该二维码对应的票据自取信息中的标识位修改为“有票”,随后该收纳盒通过进票输送带传输至自助机内;
步骤四、进票机械手将收纳盒推送至储票机构内进行存储,此时服务器将位置信息i,i的初始值为0加入到该票据的票据自取信息中更新取票数据库,同时服务器向该票据自取信息中对应的手机号码发送随机生成的由六位数字组成的取票密码,并将该取票密码更新添加至取票数据库中该条票据自取信息中;
步骤五、储票机构动作向下移动一格,且取票数据库中所有已经存入票据的位置信息更新为i=i+1;
步骤六、若i大于p,p为设计允许存放的收纳盒最大数量,则服务器停止进票输送带的动作终止送票,同时通知开票系统停止开票;否则返回步骤一;
优选的,当储票机构的移动储料架设置有大于一台时,步骤四中的位置信息为(i,j),其中i仍然表示收纳盒在一移动储料架上的垂直位置,j为移动储料架的标识号;
取票时:
步骤一、在触摸屏上输入取票密码;
步骤二、服务器根据步骤一中输入的取票密码提取对应的收纳盒的票据自取信息,随后将储票机构移动至步骤一的触摸屏对应的出票窗口;如服务器检索后发现取票数据库没有该取票密码,则在触摸屏上显示“未开票”;
步骤三、取票机械手根据票据自取信息中的位置信息上下移动至储票机构内对应的收纳盒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江阴市供电分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未经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江阴市供电分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9740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具有平衡功能的离心式压缩机
- 下一篇:一种整体低层建筑隔震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