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位移功能的滴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1100591.1 | 申请日: | 2020-10-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1968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04 |
发明(设计)人: | 刘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G25/02 | 分类号: | A01G25/02 |
代理公司: | 杭州万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294 | 代理人: | 丁海华 |
地址: | 3112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位移 功能 滴灌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具有移动功能的滴灌装置,所述的水箱(1)下设有移动支架(4),移动支架(4)上设有多个滚轮(5),所述的移动支架(4)的中间部设有中间板(6),所述的中间板(6)的下表面设有滑动机构(7);所述的滑动机构(7)下设有转向机构(8),转向机构(8)固定在滑动机构(7)下的转向支架(801),转向支架(801)上设有第一直板(802),第一直板(802)上设有立杆(803),立杆(803)上固定有第二直板(804),第二直板(804)上固定有转向电机(805)。本发明能够针对定点区域的植株进行有效且细致的滴灌,较好的解决了铺设管路进行滴灌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滴灌设备领域,特别是具有位移功能的滴灌装置。
背景技术
滴灌系统由输水结构和滴灌结构组成,输水结构通常包括水泵、过滤器和流量监控设备等,输水结构能将水过滤并将水以低压的形式泵入滴灌结构中,滴灌结构由若干根配水管路组成,配水管路上安装滴头,配水管路铺设在种植面上,水通过配水管路上的滴头滴灌至靠近植被的土壤,实现水的高效利用。现今的滴灌通常都会大面积的铺设管路,在管路上开设孔,通过孔滴出的水滴让土壤进行吸收,例如公开号为CN111296238A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滴灌系统中的滴灌结构,包括滴灌管和若干支座,滴灌管上开设有若干滴灌微孔,支座包括横管和竖管,竖管上设有出水微孔,滴灌管采用硬质塑料管制成,滴灌管穿过支座的横管,滴灌管上的若干滴灌微孔分为若干组,每组滴灌微孔均对应一个支座,每组滴灌微孔均包括两个滴灌微孔,横管的两端均设有能与滴灌管密封接触的密封圈,两个密封圈之间形成与竖管连通的储水腔,滴灌管的中段设有能带动滴灌管相对横管前后移动的移动调节机构。但是该发明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是需要大面积的铺设多条管路,耗时耗力,其次是当水管内的水压不稳或者水管上某部分的出水孔堵塞,对于一些区域的植株就无法进行较好的滴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具有位移功能的滴灌装置。本发明能够针对定点区域的植株进行有效且细致的滴灌,较好的解决了铺设管路进行滴灌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位移功能的滴灌装置,包括水箱,水箱的一侧连接有出水管,出水管的端部设有喷头,所述的水箱下设有移动支架,移动支架上设有多个滚轮,所述的移动支架的中间部设有中间板,所述的中间板的下表面设有滑动机构;所述的滑动机构下设有转向机构,转向机构固定在滑动机构下的转向支架,转向支架上设有第一直板,第一直板上设有立杆,立杆上固定有第二直板,第二直板上固定有转向电机;所述的第一直板上设有转动轮座,转动轮座上设有大轮端和小轮端,大轮端与第一直板相固定,转动轮座的大轮端处设有主动带轮,主动带轮内穿设有主动轴,主动轴的一端与转向电机相连接;所述的转动轮座的小轮端设有从动带轮,主动带轮和从动带轮上都绕设有连接带,从动带轮内设有从动轴,从动轴的两端穿设在转动轮座内,从动轴的下端部设有转向支板,转向支板内卡设有喷头。
上述的具有位移功能的滴灌装置中,所述的转动轮座的上部设有张紧支架,张紧支架上设有张紧轮,张紧轮压住连接带。
前述的具有位移功能的滴灌装置中,所述的立杆为四组。
前述的具有位移功能的滴灌装置中,所述的滑动机构包括固定在中间板的固定架,固定架下表面的两侧设有滑动杆,滑动杆的端部设有滑杆固定座,滑杆固定座固定在固定架上,固定架上设有滑动电机,滑动电机的伸出端上绕设有齿形带,所述的固定架上设有带轮支架,带轮支架设置在滑杆固定座之间,带轮支架上设有带轮,带轮通过齿形带与滑动电机相连接;所述的滑动杆上设有多个直线轴承,直线轴承上固定有连接板,连接板上设有皮带配合块,齿形带穿过皮带配合块,连接板下设有转向机构。
前述的具有位移功能的滴灌装置中,所述的直线轴承共有四组。
前述的具有位移功能的滴灌装置中,所述的滚轮包括固定在移动支架上的中心块,中心块的圆周上设有多个辅助气缸,辅助气缸的端部安装有弧形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的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未经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0059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秸秆生物有机肥微滴灌设备
- 下一篇:一种船体磁吸附式爬壁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