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分离炼厂饱和干气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101920.4 | 申请日: | 2020-10-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1006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4 |
发明(设计)人: | 候国新;邹雄;朱炜玄;韩志忠;董宏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10G67/04 | 分类号: | C10G67/04 |
代理公司: | 大连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21200 | 代理人: | 温福雪;侯明远 |
地址: | 116024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分离 饱和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炼厂干气回收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分离炼厂饱和干气的方法,步骤如下:将饱和干气依次经过预处理、催化加氢处理和冷却处理后进入多级吸收塔,与碳四吸收剂进行吸收处理,多级吸收塔的气相送入燃料气管网或PSA装置,液相送入高压闪蒸区处理;高压闪蒸区的气相进行压缩返回多级吸收塔,液相分别进入多级吸收塔和低压闪蒸区;低压闪蒸区的气相送入碳二提浓气压缩机系统,液相分别进入多级吸收塔和碳二解吸塔;碳二解吸塔的气相与低压闪蒸区的气相混合作为碳二提浓气产品,液相大部分作为贫溶剂返回至多级吸收塔,小部分作为抽出碳四送出界外;本发明的工艺,具有流程简单,贫溶剂用量少,能耗低,投资小,碳二碳三回收率高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炼厂干气回收技术领域,具体说,是涉及一种分离炼厂饱和干气的方法。
背景技术
干气主要来源于炼厂中的炼油装置与化工装置的加工过程,其中炼油装置干气主要来源于原油的一次和二次加工过程,如常减压蒸馏装置、催化裂化装置、催化裂解装置、延迟焦化装置等,化工装置干气主要来源有烷烃脱氢装置、PSA装置、轻烃回收装置、乙苯-苯乙烯装置等。目前,我国大部分炼厂产生的干气作为燃料烧掉,有些甚至放入火炬燃烧掉,利用价值较低,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和环境污染。
干气根据其烯烃含量通常分为饱和干气和不饱和干气,其中催化干气中乙烯含量较高,通常在5mol%以上,属于不饱和干气,饱和干气通常为PSA解吸气、轻烃干气、加氢干气、焦化干气和重整干气等,饱和干气中的乙烷、丙烷含量较高,烯烃含量非常低。
由于乙烷是非常好的裂解原料,乙烯转化率很高,如果能够有效的进行乙烷回收,送至乙烯装置裂解炉,不仅可以大幅度降低裂解原料的成本,极大的提高经济效益,还能够有效的防止环境污染。
目前从炼厂干气中回收碳二组分的方法主要有深冷分离法、冷油吸收法、变压吸附法(PSA)等,各种方法各有其优势和劣势。深冷分离法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与改进,技术成熟、工艺完善,而且产品纯度和回收率都很高,是以前提纯裂解乙烯常用方法。但该方法一般需在-100℃左右的低温下进行气体分离,冷量负荷大且制冷流程复杂,还需对原料气进行预处理,导致装置投资大。此外,深冷分离法通常适合于炼厂集中、干气副产量大的地区,针对我国炼厂规模相对较小且较为分散的情况,采用该方法经济性较差。变压吸附法可实现常温操作,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单、能耗较低且环境友好,但采用该方法设备庞大、控制系统比较复杂,得到的乙烯纯度较低且回收率不高,要得到聚合级乙烯通常需要采用多级变压吸附,占地面积及设备投资增加。
冷油吸收法属于物理吸收,利用干气中各组分在吸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实现干气分离,吸收剂一般为混合碳四、混合碳五和液化气等,首先通过吸收脱除甲烷和氢气等不凝气体组分,再通过解吸的方法回收C2、C3组分。冷油吸收法有中冷油吸收法(-40~-20℃)与浅冷油吸收法(0℃以上),目前的冷油吸收法技术存在着贫溶剂循环量大、解吸全部由热解吸分离、能耗较高等问题。
专利CN 109553504 A提出了一种采用浅冷油吸收技术回收炼厂饱和干气的方法及装置,该工艺由压缩、吸收、解吸,再吸收解吸等步骤组成,吸收温度为5~15℃,操作条件温和,但由于吸收温度较高,导致溶剂循环量高,装置能耗高,且吸收后的甲烷氢中C3及重组分含量高,导致需要两套吸收-解吸系统,使得流程复杂。
专利CN 106609160 B和CN 106608795 B提出一种分离焦化干气的方法,通过催化加氢和吸收的方式得到乙烷产品,该工艺由于采用浅冷油吸收的方法,溶剂循环量大,综合能耗高。
专利CN 104892340 A公开了一种油吸收干气回收乙烯、乙烷的三塔装置与方法,通过在解吸塔前增加冷却、闪蒸的方式以及降低吸收的操作温度,以此来提高甲烷的回收率,降低乙烯产品中的甲烷含量,但冷却和闪蒸的技术本质相当于增加了一套解吸塔顶的分凝器系统,闪蒸罐相当于分凝器后的气液缓冲罐,最终相当于通过分凝的方式进行了二次甲烷和乙烯的分离,实现了提高甲烷回收率的目的,但并没有解决工艺能耗高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0192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