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抽凝式机组抽汽流量对应负荷上下限的确定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103148.X | 申请日: | 2020-10-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3190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1 |
发明(设计)人: | 吕海祯;劳金旭;郑威;丁俊齐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山东中实易通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G06F119/08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陈晓敏 |
地址: | 250003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抽凝式 机组 流量 对应 负荷 下限 确定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抽凝式机组抽汽流量对应负荷上下限确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根据设计状态抽汽工况确定试验工况、进行多个试验工况下的机组供热状态带负荷能力试验,分别以机组的再热回热系统和汽轮机本体作为对象,根据机组供热状态带负荷能力试验得到的试验数据,求得机组的动力特性模型和汽耗特性模型,根据得到的动力特性模型和汽耗特性模型求得抽汽流量对应负荷的上下限,采用本发明的方法能够得到抽凝式机组抽汽流量对应负荷上下限,方便电网调度人员对机组进行调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抽凝式机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抽凝式机组抽汽流量对应负荷上下限的确定方法。
背景技术
这里的陈述仅提供与本发明相关的背景技术,而不必然地构成现有技术。
目前,对于初建即为抽凝式的汽轮机组,电网调度人员根据抽汽流量对应负荷的上下限对机组进行调度,但是随着国家节能减排工作的深入开展,许多纯凝运行的机组改为抽凝式机组,改为抽凝式机组后,其热力特性模型即动力特性模型和汽耗特性模型发生变化,如没有抽汽流量对应负荷的上下限,就会对电网调度人员的调度工作造成了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抽凝式机组抽汽流量对应负荷上下限的确定方法,能够有效得到纯凝式机组改为抽凝式机组后的热力特性模型,进而得到抽汽流量对应负荷的上下限,方便电网调度人员对机组进行调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抽凝式机组抽汽流量对应负荷上下限确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根据设计状态抽汽工况确定试验工况、进行多个试验工况下的机组供热状态带负荷能力试验,分别以机组的再热回热系统和汽轮机本体作为对象,根据机组供热状态带负荷能力试验得到的试验数据,得到机组的动力特性模型和汽耗特性模型,根据得到的动力特性模型和汽耗特性模型得到抽汽流量对应负荷的上下限。
结合第一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施方式,进行至少五个工况下的机组供热状态带负荷能力试验。
结合第一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施方式,选取设定抽汽流量下最大和最小两个电功率工况作为机组供热状态带负荷能力试验的试验工况。
结合第一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施方式,所述动力特性模型的计算方法为:
根据试验采集的多组数据,得到再热回热系统净吸热量与主蒸汽流量的关系模型;
根据试验采集的多组数据,得到对外用户蒸汽流量和对外用户净供热量的关系模型;
根据试验采集的多组数据,得到凝汽器循环水发生热交换流量和循环水净吸热量关系模型;
根据关系模型得到动力特性模型。
结合第一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施方式,所述凝汽器循环水发生热交换流量等于轴加水流量减去进入热井的补水流量或热网加热器疏水回热井流量,其中轴加水流量、进入热井的补水流量和热网加热器疏水回热井流量由机组供热状态带负荷能力试验获得。
结合第一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施方式,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再热回热系统净吸热量与主蒸汽流量、对外用户蒸汽流量和对外用户净供热量及凝汽器循环水发生热交换流量和循环水带走热量的关系模型。
结合第一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施方式,所述汽耗特性模型的计算方法为:
根据试验采集的多组数据,得到高、中、低压缸进汽量和做功量关系模型;
根据预先试验或设计得到机组纯凝工况下的汽耗特性模型,根据高、中、低压缸进汽量和做功量关系模型和机组纯凝工况下的汽耗特性模型得到机组抽凝状态的汽耗特性模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山东中实易通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未经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山东中实易通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0314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