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多峰孔分布的镁基载体固体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011104541.0 | 申请日: | 2020-10-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2659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21 |
发明(设计)人: | 岑为;付梅艳;严立安;周俊领;夏先知;张晓帆;郭正阳;林洁;齐琳;张军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8F10/00 | 分类号: | C08F10/00;C08F110/06;C08F4/02;C08F4/649 |
代理公司: | 北京聿宏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72 | 代理人: | 吴大建;李盼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多峰孔 分布 载体 固体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多峰孔分布的镁基载体固体物,其以卤化镁为载体且含有钛元素,并且,所述镁基载体固体物具有不低于50m2/g的比表面积,并且所述镁基载体固体物的孔径分布在1nm~300nm的范围内,其中,在小于10nm的孔径范围内至少具有一个峰,同时在不小于10nm的孔径范围内至少具有另一个峰。采用了该镁基载体固体物制得的催化剂用于丙烯聚合时,具有较高的聚合活性和较高立构定向能力。特别的是,与已知技术相比,在相同内给电子体情况下,采用了该镁基载体固体物制得的催化剂用于丙烯聚合制备的聚合物具有更宽分子量分布特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烯烃聚合用催化剂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多峰孔分布的镁基载体固体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无论是早期所公开的专利如CN85100997A和CN1097597C制备的催化剂组分,或者是近年来进一步采用乳液技术来控制结晶过程所公开的专利如CN103619475B和CN107207657A等制备的催化剂组分,同样未见具有多峰孔分布结构氯化镁负载型催化剂组分的报道。
目前,具有多峰孔分布结构的聚烯烃催化剂一般是采用多峰孔分布的分子筛或者硅胶作为载体来制备的,如专利CN104650267A、CN105175586A、CN105330769A、US5231066的报道,它们通过在这种载体上负载上钛或者单活性中心金属来制备聚乙烯催化剂,可以得到双峰或宽峰分子量分布的聚乙烯。但众所周知,相比于氯化镁负载型催化剂,采用分子筛或者硅胶类载体制备的烯烃聚合催化剂活性低。
另外,氯化镁负载型催化剂组分还有一种可能会出现多峰孔分布结构的情况,是催化剂组分在与空气接触的暴空状态下,催化剂的结构出现裂痕,内部微孔结构被破坏转化为介孔和大孔,但同时比表面急剧下降,甚至消失;因此,这种多峰孔分布的结构的催化剂组分,比表面很小,催化剂基本失效。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多峰孔分布的镁基载体固体物,其以卤化镁为载体且含有钛元素,并且在具有多峰孔径分布特征的同时还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采用了该镁基载体固体物制得的催化剂用于丙烯聚合时,具有较高的聚合活性和较高立构定向能力。特别的是,与已知技术相比,在相同内给电子体情况下,采用了该镁基载体固体物制得的催化剂用于丙烯聚合制备的聚合物具有更宽分子量分布特征。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与目的之一相对应的镁基载体固体物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之三在于提供一种与上述目的相对应的镁基载体固体物的应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之一,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具有多峰孔分布的镁基载体固体物,其以卤化镁为载体且含有钛元素,并且,所述镁基载体固体物具有不低于50m2/g的比表面积,并且所述镁基载体固体物的孔径分布在1nm~300nm的范围内,其中,在小于10nm的孔径范围内至少具有一个峰,同时在不小于10nm的孔径范围内至少具有另一个峰。
根据本发明,所述镁基载体固体物的孔径分布是通过采用氮气吸附法测试并运用BJH算法和/或NLDFT算法计算得到。
根据本发明,虽然BJH算法和NLDFT算法的计算结果可能会不同,但两种不同算法都给出了所述镁基载体固体物是具有多峰孔径分布的结论。
根据本发明,所述镁基载体的孔径分布也可以采用压汞法来测试,但是压汞法测试中要通过压力把汞压入固体物内部孔隙中,固体物内部孔隙结构可能会因为压力较大,而发生破碎,影响测试结果;另外,催化剂颗粒堆积产生的孔隙也会导致测试误差。因此,采用压汞法测试的数据可信度不如氮气吸附法测试的结果。
根据本发明,所述镁基载体固体物的比表面积是通过采用氮气吸附法测试得到。
根据本发明,所述镁基载体固体物具有球型或类球型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0454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