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集雨型水库水质提升治理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105941.3 | 申请日: | 2020-10-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4093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06 |
发明(设计)人: | 王振华;李青云;龙萌;胡艳平;朱引;赵良元;李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C02F1/00;C02F101/10;C02F101/16 |
代理公司: | 武汉楚天专利事务所 42113 | 代理人: | 孔敏 |
地址: | 430010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集雨型 水库 水质 提升 治理 方法 | ||
1.一种集雨型水库水质提升治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外源截污-水体净化-底泥控污-生态修复-管理维护”技术体系,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对水库进行调查分析,获得水库污染来源和营养盐的时空分布特征,所述水库污染来源包括外源径流入库量、水体营养盐存量、底泥营养盐释放量,所述营养盐的时空分布特征包括水体营养盐浓度和形态分布特征;
步骤2、根据调查分析获得的水库污染来源,采取生态沟渠、生态缓冲带和人工湿地技术进行库周面源径流拦截;
步骤3、结合库区各部位水体营养盐浓度和形态分布特征,采取投加环保型絮凝材料、布设生态网膜、曝气增氧、构建移动式生物浮岛技术,分区域实施水体营养盐削减;
步骤4、结合库区各部位底泥营养盐分布特征与库区地形,采取
原位覆盖、原位钝化技术分区域实施底泥营养盐控制;
步骤5、水生植物恢复重建:在水库水质改善后,逐步恢复重建水体及岸坡水生植物群落,依靠水生植物的自然生长繁殖,提高水体溶解氧含量,并对水体及底泥中营养盐进行持续净化;
步骤6、水生动物优化调控:在精准治污基础上实施水生动物优化调控技术,通过食物链调控水体中营养盐循环;
步骤7、水库治理后的运行管理维护:对系统治理后的生态工程进行管理维护,确保治理效果能够长期稳定保持;
步骤1具体包括:通过调查走访和实地观测,分析确定水库的污染来源;通过对水库坝前、库湾和库尾不同区域水体和底泥的采集分析,确定营养盐的时空分布特征,并结合特定水库的功能和对水质提升治理的目标要求,明确不同来源营养盐负荷削减指标;
步骤2中所述库周面源径流拦截是对库周水田、坡耕地、鱼塘、村镇径流入库的营养盐进行拦截,拦截技术为生态缓冲带、生态沟渠和人工湿地的一种或多种组合,步骤2具体实施步骤包括:
(1)针对径流入库重点部位建设生态沟渠,采用土渠或格宾基脚+土坡、混凝土基脚+土坡的形式放坡修建生态拦污渠,边坡根据放坡长度考虑设置生态砖或采用铰接式护坡,并在入库口设置拦污栅;护坡植物以各种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为主要材料,根据原有河岸的植被状况,水生植物选择以芦苇、荷花土著植物种类为主;
(2)在库区与农田交界区域建设乔灌草相结合的生态缓冲带或人工湿地,减少来自农业区的氮、磷营养物质进入水库;
(3)在村镇污水排放处构建表面流人工湿地;
步骤3中,水库水体溶解态营养盐较高的坝前区域,喷洒环保型絮凝材料;颗粒态营养盐较高的库尾区域,采取生态网膜技术;溶解氧较低的库湾区域实施曝气复氧;水体较深、透明度较低、沉水植物种植困难的库中区域构建移动式生物浮岛;
步骤4中,所述水库底泥营养盐原位控制是采取原位覆盖、原位钝化技术,分区精准控制底泥营养物质释放,坝前底泥营养盐高释放区采取原位覆盖技术,库尾或库湾底泥营养盐低释放区或难以实施原位覆盖区域,采取原位钝化技术,投加环保型絮凝材料;
步骤7具体包括:对生态沟渠、生态缓冲带、生物浮岛、人工湿地生态工程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淤堵、植被死亡、碎屑残留问题,进行人工疏淤、补栽、收割、清理管理维护工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雨型水库水质提升治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式生物浮岛由水面漂浮平台、固载微生物材料、动力推进系统组成,固载微生物材料选择碳纤维、聚氨酯纤维、人工水草、包埋微生物凝胶小球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将固载微生物材料浸泡于微生物菌剂溶液中进行预挂膜,微生物菌剂选择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聚磷菌、芽孢杆菌、类球红细菌和植物乳杆菌任意一种或者复合而成,待挂膜成熟时,将其固定于水面漂浮平台底部,在动力推进系统带动下,利用固载微生物材料表面的生物膜对水体中的营养盐进行净化。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雨型水库水质提升治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中,所述水生植物恢复重建中涉及的水生植物为美人蕉、菖蒲、芦竹、梭鱼草、浮叶眼子菜、荇菜及睡莲的一种或多种组合,挺水植物在岸坡正常水位线上下50 cm内种植,其中,水生美人蕉的种植密度为10-15株/m2,菖蒲种植密度为20-25株/m2,芦竹和梭鱼草的种植密度为30-40株/m2;浮叶植物的种植密度为20~30丛/m2水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未经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05941.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