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回归算法的断层边部速度建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106133.9 | 申请日: | 2020-10-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5568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11 |
发明(设计)人: | 张海翔;李金宝;李中;李占东;郭永宾;孙正心;王殿举;李海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石油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V1/50 | 分类号: | G01V1/50 |
代理公司: | 大庆知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3115 | 代理人: | 李建华 |
地址: | 163318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回归 算法 断层 速度 建模 方法 | ||
一种基于回归算法的断层边部速度建模方法。利用该方法可在断层边部获得高精度速度模型。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在开发井与断层位置平面图中,选取距断层小于或等于L米范围内的开发井,由选取的开发井分别引垂线交于断层,将垂线与断层的交点建立为虚拟井;(b)在开发井与断层位置平面图中,针对一口虚拟井,以该虚拟井为圆心、2L为半径,在断层一侧作半圆,将半圆内的范围设定为该虚拟井对应的回归范围;(c)制作合成地震记录,对目标区内全部开发井进行拟合,建立时间‑深度线性拟合方程;(d)基于线性拟合方程,计算开发井深度误差;(e)基于开发井深度误差,计算开发井深度误差平均值;(f)基于开发井深度误差平均值及线性拟合方程,获取虚拟井的回归深度;(g)计算虚拟井回归速度;(h)以虚拟井回归速度为约束,建立速度模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震勘探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回归算法的断层边部速度建模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速度模型的建立广泛应用于地震勘探中,其主要利用基础的测井数据、及地震数据,通过制作地震合成记录对目标区开发井进行拟合,建立时间-深度线性关系,通过时间-深度转换并计算得到速度数据,实现速度模型的建立。但是在断层的边部,由于开发井井点分布不均,仅根据断层附近开发井的速度信息建立速度模型会导致断层附近速度趋势不受约束,故应用原始的速度建模方法,就会导致速度模型精度低,对后续构造分析造成影响。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所提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回归算法的断层边部速度建模方法,该种建模方法针对断层边部区域受断层影响速度趋势不受约束,导致速度模型精度低的问题,采用建立虚拟井并应用回归算法求取虚拟井回归速度,以回归速度为约束条件约束断层边部速度趋势,从而提高了速度模型的精度,以求达到构造精细刻画的目的。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该种基于回归算法的断层边部速度建模方法,用于在断层边部的目标区域获得高精度速度模型,包括如下步骤:
(a)建立虚拟井;
在目的层的开发井与断层位置平面图中,针对断层一侧,选取距断层小于或等于L内的开发井,记选取开发井的数目为m口,其中,L为目标区开发井与开发井之间的平均距离;
所述目的层为在目标区多层介质地层中选择的一个目标层位;
在开发井与断层位置平面图中,由所述m口开发井分别引垂线交于断层,将垂线与断层的交点建立为虚拟井,记虚拟井数目为m口,虚拟井井位坐标为(xj,yj),j=1、2…、m。
(b)建立虚拟井对应的回归范围;
在开发井与断层位置平面图中,针对一口虚拟井,以该虚拟井为圆心、2L为半径,在断层一侧作半圆,将半圆内的范围设定为该虚拟井对应的回归范围,共建立m口虚拟井对应的回归范围,其中,L为目标区开发井与开发井之间的平均距离;
若不同虚拟井对应的回归范围相交,则相交部分为它们的公共部分;
(c)制作合成地震记录,对目标区内全部开发井进行时间-深度线性拟合;
(c1)所述合成地震记录的制作在landmark软件中完成,即需要输入landmark的数据包括声波曲线数据、密度曲线数据、地震子波以及目标区全部开发井目的层深度;可调选的参数为地震子波主频参数;通过landmark软件计算得到每一口开发井的合成地震记录;
(c2)合成地震记录中的数据包括合成记录道波形与井旁地震道波形,调整合成记录道波形在垂向上的位置使其与井旁地震道波形匹配,得到开发井的各个深度值和地震反射时间的对应关系;
针对目标区全部开发井制作合成地震记录,得到全部开发井的深度值和地震反射时间的对应关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石油大学,未经东北石油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0613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