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载波通信的配电网故障定位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1107089.3 | 申请日: | 2020-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2953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3 |
发明(设计)人: | 胡枫;郑文浪;李哲;胡常洲;朱立军;杨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品迅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08 | 分类号: | G01R31/08 |
代理公司: | 武汉智权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5 | 代理人: | 孟欢 |
地址: | 430074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光谷***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载波通信 配电网 故障 定位 方法 系统 | ||
1.一种基于载波通信的配电网故障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步骤:
在配电网线路上的不同位置间隔布设多个监测设备,并设置每个监测设备发送信号的工作频段和接收信号的工作频段,使每个监测设备仅接收相邻监测设备发送的信号;
监测设备监测相应位置的零序电压和零序电流,根据监测到的零序电压和零序电流计算相应位置的暂态无功功率,根据该监测设备发送信号的工作频段将计算得到的暂态无功功率进行调制,形成载波信号,并通过电力载波通讯的方式将载波信号发送给其他监测设备;
该监测设备接收相邻监测设备发送的载波信号,根据接收到的载波信号得到相邻监测设备的暂态无功功率,并将相邻监测设备的暂态无功功率和该监测设备的暂态无功功率进行比较,得到故障点两侧的监测设备,即定位出故障区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载波通信的配电网故障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设备包括一二次融合开关,在得到故障点两侧的监测设备,定位出故障区间后,所述方法还包括步骤:
从故障点两侧的监测设备中选择暂态无功功率小于0的监测设备作为待隔离的监测设备;
将待隔离的监测设备的一二次融合开关断开,实现就地就近隔离。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载波通信的配电网故障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设置每个监测设备发送信号的工作频段和接收信号的工作频段的步骤包括:
采用全双工载波通信,在同一载波通道内,所有监测设备发送信号的工作频段不相同,所有监测设备接收信号的工作频段也不相同,与该监测设备相邻的监测设备发送信号的工作频段位于该监测设备接收信号的工作频段内。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载波通信的配电网故障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设备包括接收回路,且监测设备的接收回路包括至少两个滤波器,每个滤波器的工作频段不相同;
相邻两个监测设备的接收回路选择使用不同的滤波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载波通信的配电网故障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相邻监测设备的暂态无功功率和该监测设备的暂态无功功率进行比较,得到故障点两侧的监测设备的步骤包括:
设该监测设备为第二监测设备,第二监测设备的暂态无功功率为Q2,相邻两个监测设备中位于该监测设备上游的监测设备为第一监测设备,第一监测设备的暂态无功功率为Q1,相邻两个监测设备中位于该监测设备下游的监测设备为第三监测设备,第三监测设备的暂态无功功率为Q3;
若Q2大于零且Q1小于零,则第一监测设备和第二监测设备之间发生故障,故障点两侧的监测设备即为第一监测设备和第二监测设备;
若Q2小于零且Q3大于零,则第二监测设备和第三监测设备之间发生故障,故障点两侧的监测设备即为第二监测设备和第三监测设备。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载波通信的配电网故障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设备监测相应位置的零序电压和零序电流时,还包括步骤:监测设备监测配电网线路上的行波信号;
在定位出故障区间后,还包括步骤:
采用行波法,根据故障点两侧的监测设备监测到的行波信号计算故障点的位置。
7.一种基于载波通信的配电网故障定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监测设备,其用于间隔布设在配电网线路上的不同位置,所述监测设备包括:
监测模块,其用于监测相应位置的零序电压和零序电流,根据所述监测到的零序电压和零序电流计算相应位置的暂态无功功率;
发送回路,其用于根据该监测设备发送信号的工作频段将计算得到的暂态无功功率进行调制,形成载波信号,并通过电力载波通讯的方式将载波信号发送给其他监测设备;
接收回路,其用于接收相邻监测设备发送的载波信号,根据接收到的载波信号得到相邻监测设备的暂态无功功率,并将相邻监测设备的暂态无功功率和该监测设备的暂态无功功率进行比较,得到故障点两侧的监测设备,即定位出故障区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品迅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武汉品迅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07089.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