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反射隔热涂层体系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107210.2 | 申请日: | 2020-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0068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2 |
发明(设计)人: | 王涛;贾恒琼;祝和权;张恒;杜存山;魏曌;吴韶亮;王玮;李海燕;石振平;史懿;杜玮;伊钟毓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金属及化学研究所;北京中铁科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D175/04 | 分类号: | C09D175/04;C09D5/33;C09D127/12;C09D7/61;C09D7/63;C09D5/16;B05D5/00;B05D1/38;B05D7/24;B05D7/26 |
代理公司: | 北京瑞恒信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82 | 代理人: | 丁磊 |
地址: | 10008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反射 隔热 涂层 体系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反射隔热涂层体系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反射隔热涂层体系包括封闭层、反射隔热层和耐候面层。本发明提供的反射隔热涂层体系具有优异的物理力学性能、附着性和紫外线辐射性能,长时间使用不会出现变色、龟裂和剥落等损害,能够起到高效防护作用。本发明提供的反射隔热涂层体系也可用于无砟轨道结构的表面防护,涂装于钢轨下混凝土轨道板表面或道床板表面时,可减小由于阳光照射而产生的昼夜温差,降低轨道板翘曲量,减少甚至消除板角离缝或道床板上拱等病害,对平顺度要求严格的无砟轨道高速铁路具有较好的耐久性提升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涂料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反射隔热涂层体系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在夏季,大气温度普遍在30℃以上,经长时间太阳照射的水泥、混凝土、瓷砖、金属、保温砖、玻璃等建筑材料的外表面的温度可以达到40-50℃,而当彩钢板、防水材料经长时间太阳照射后其表面温度可以达到60-70℃。上述这种情况给正常人类居住、材料存放、设备安全都造成了不利影响。
本领域已知,将反射隔热涂料用于建筑物表面可以有效地降低建筑物表面及内部的温度,缓解建筑物表面温度变化,对建筑物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其原理在于,反射隔热涂料成膜后对太阳光的热射线具有高反射、同时又对远红外线具有高发射的特点,由此有效地隔绝太阳辐射,实现室内温度降低、节省制冷空调的电耗的效果。反射隔热涂料是建筑节能的新材料,现在已经应用于实际建筑节能工程。但现行反射型节能涂料大部分为丙烯酸涂料,其耐久性差,一般3年内反射效果会降低50%,在部分空气污染严重的城市,不到2年反射效果会降低50%。
目前,铁路设施建设与维护领域正在推行“节支降耗”战略,大量车站和房屋的节能是其内容之一。通常,铁路旅客站房的建设规模较大,并普遍采用超大金属屋面,加之站房内人员密集,因此,相比于普通建筑,铁路旅客站房对屋内的温度舒适性与节能性要求更高。基于此,本领域需要提供一种耐久性和反射隔热效果更好的反射隔热涂层体系。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反射隔热涂层体系及其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该反射隔热涂层体系具有优异的附着性,特别适用于铁路站房屋面,能够有效降低屋内温度并提升站房防水效果,本发明的反射隔热涂层体系施工方便快捷,能明显提高其耐久性和服役年限。
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反射隔热涂层体系,所述反射隔热涂层体系包括封闭层、反射隔热层和耐候面层。
其中,所述封闭层由环氧类封闭底漆或防腐底漆形成;
所述反射隔热层由包含A1组分和B1组分的聚氨酯中间漆形成,其中所述A1组分包含聚醚多元醇、有机硅环氧杂化树脂、羟基丙烯酸树脂、填料、成膜助剂M、溶剂E;所述B1组分包含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三聚体、三乙氧基氨基硅烷、溶剂F;
所述耐候面层由包含A2组分和B2组分的氟碳面漆形成;其中,所述A2组分包含柔性氟碳树脂、纳米二氧化钛、鳞片状铝粉、铝银浆、成膜助剂N、溶剂G;所述B2组分包含交联剂和溶剂H。
在所述封闭层中,优选地,当基材面为非金属基面时,所述封闭层由环氧类封闭底漆形成,当基材面为金属基面时,所述封闭层由防腐底漆形成。
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环氧类封闭底漆为水性环氧封闭底漆,购自廊坊三通化学工业有限公司;所述防腐底漆为ZD800(W)水性环氧富锌底漆,购自天津市双狮涂料有限公司。
在所述反射隔热层中,优选地,按质量份数计,所述A1组分包含:聚醚多元醇45-65份、有机硅环氧杂化树脂4-14份、羟基丙烯酸树脂4-14份、填料15-36份、成膜助剂M 0.5-5份、溶剂E 0.5-4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金属及化学研究所;北京中铁科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金属及化学研究所;北京中铁科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0721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