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继电器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2011107749.8 | 申请日: | 2020-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8830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2 |
发明(设计)人: | 吴颂仁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川精密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50/14 | 分类号: | H01H50/14;H01H50/12;H01H50/04 |
代理公司: | 天津三元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2203 | 代理人: | 郑永康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继电器 结构 | ||
本发明一种继电器结构,其包括:基壳;磁电组件内建基壳内部,另设第一支脚及第二支脚组接磁电组件两端并局部凸出基壳;导磁组件内建基壳内部且一端常态电性连接磁电组件,磁电组件生成电磁时,导磁组件磁吸靠抵磁电组件另一端,又另设掣动片组于导磁组件顶面;弹片组设基壳内部并电性连结第三支脚,第三支脚另一端延伸并凸出基壳,弹片组包含数个导电片相互层叠,另外弹片组一端接合第三支脚而另一端朝掣动片延伸导接件,掣动片顶端贯穿弹片组;第四支脚一端设基壳内另一端凸出基壳,又第四支脚于基壳内的一端位于导接件上方并设触接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种继电器结构,其应用于电机电子领域的技术,主要功效是以增加中弹片的导电截面积,可有效降低继电器在运作上于中弹片上所产生的温度,使中弹片的乘载电流可以提升,进而增加继电器在运作上的效率,即为一种实用性极佳的发明。
背景技术
继电器是一种常见于中大型机电设备中的电子组件,其内建有控制系统和被控制系统,其主要通常应用于自动控制电路中,并用较小的电流去控制较大电流的一种「自动开关」,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继电器)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然而,在继电器线圈及接点通电时会因焦耳损失(回路的电阻与电流二次方的乘积)而发热。虽然一般继电器的线圈温度不会升高到超出120℃,但若发现有异常高温或臭味、冒烟等情况,有可能是施加了过电压所致。另外,若频繁开关电弧放电所产生的负载,则会因电弧热在短时间内温度异常升高。
但上述所说的大部分是异常状况下所产生的热能,而今所要探讨的是继电器在运作上正常的发热状态,一般内部线圈在运作上,根据基本磁生电、电生热的科学原理下,继电器内部多少都会存在有些许的热能,然而继电器这类的电子组件,容易因为热能的产生、暂存而影响了整颗继电器在运作上的正常性,其中最明显受到影响的就是位在继电器内部的中弹片,中弹片是继电器中用来作为运作启闭的一种组件,中弹片的一端会与接脚磁吸接触及解除接触,但如果中弹片的温度过高时,其热能会在磁吸导通后经由接脚传递至电路板,进而影响电路板的运作;另外中弹片过热还会影响到所乘载的电流,使得电流内的电子序列打乱,最后就会造成前述的情况产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而提供一种继电器结构,有效降低继电器在运作上于中弹片上所产生的温度,使中弹片的乘载电流可以提升,使得整颗继电器在运作上可以维持正常的运作。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继电器结构,其包括:一基壳;一磁电组件,其内建于该基壳内部,该磁电组件生成电磁,另设有一第一支脚及一第二支脚电性组接于该磁电组件的两端并局部凸出于该基壳外;一导磁组件,其内建于该基壳内部并位于该磁电组件的周围,该导磁组件一端常态电性连接该磁电组件的一端,而该导磁组件的另一端则于该磁电组件生成电磁时,该导磁组件磁吸靠抵该磁电组件的另一端,又另设有一掣动片组设于该导磁组件的顶面;一弹片组,其设置于该基壳内部并与一第三支脚的一端电性连结,该第三支脚的另一端延伸并凸出于该基壳外,又该弹片组进一步包含有数个导电片,各导电片相互层叠,另外该弹片组一端接合该第三支脚而另一端则朝该掣动片方向延伸并设一导接件,而该掣动片的顶端贯穿该弹片组;一第四支脚,其一端设置于该基壳内另一端则凸出于该基壳外,又该第四支脚位于基壳内的一端位于该导接件上方并设一触接件;其中,透过该弹片组以数个导电片的层叠设置,使得该弹片组于该磁电组件生电磁后,利用该导磁组件的磁吸作动下带动该弹片组设有该导接件的一端接触该触接件而完成电力导通,且数个导电片的设置得以增加导电截面积,并有效降低温度而使乘载电流可以提升。
根据上述的说明,本发明利用了多片导电片的层叠设置下,使该弹片组增加了导电面积,而导电面积的增加显然可以增加乘载电流,且导电面积的增加亦可分散原本内部所生成的热量,如此一来在弹片组以导接件磁吸接触触接件而形成导电状态时,不会影响继电器内部及电路板的运作及导电运作,让继电器在运作上可以维持正常的操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川精密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松川精密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0774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一种酸碱废气处理喷淋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