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汽车内燃机冷却循环回路的发电系统及其CFD仿真优化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107776.5 | 申请日: | 2020-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9663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30 |
发明(设计)人: | 胡超群;石秀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昌智能新能源汽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F01K23/06 | 分类号: | F01K23/06;F01K25/08;F02G5/00;F01P3/20;G06F30/28;G06F30/17;G06F113/08;G06F119/08;G06F119/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30052 江西省***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汽车 内燃机 冷却 循环 回路 发电 系统 及其 cfd 仿真 优化 方法 | ||
1.基于汽车内燃机冷却循环回路的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内燃机冷却循环回路、发电循环回路和预热-冷却循环回路;
所述内燃机冷却循环回路包括依次连接的内燃机冷却通路(1),内燃机(2)、第一换热器(301)和第二换热器(302);
所述发电循环回路包括依次连接的工质泵(8)、第三换热器(303)、第一换热器(301)、第一三通阀(601)、膨胀机(7)、第四换热器(304)、工质储液罐(9),所述膨胀机(7)和发电机(10)连接;
所述预热-冷却循环回路包括依次连接的节流装置(5)、第二换热器(302)、第二三通阀(602)、压缩机(4)、第三换热器(303)、第三三通阀(603);
所述内燃机冷却循环回路提供热动力,所述预热-冷却循环回路增强所述内燃机冷却循环回路冷却效果,同时为所述发电循环回路提供初始动力,所述发电循环回路通过工质驱动膨胀机(7)带动发电机(10)运行,输出电能;
所述第一换热器(301)、第二换热器(302)的高温侧均位于所述内燃机冷却循环回路,所述第一换热器(301)的低温侧位于所述发电循环回路,所述第二换热器(302)的低温侧位于所述预热-冷却循环回路;
所述第三换热器(303)的高温侧位于预热-冷却循环回路,低温侧位于发电循环回路;
所述第四换热器(304)的高温侧位于所述发电循环回路,低温侧通向外环境;
所述第一三通阀(601)、第二三通阀(602)和第三三通阀(603)的a1端、a2端、a3端为入口,b1端、b2端、b3端;c1端、c2端、c3端为出口;
所述内燃机冷却循环回路中内燃机冷却通路(1)的入口与第二换热器(302)高温侧的出口相连,内燃机冷却通路(1)的出口与第一换热器(301)高温侧入口相连,第一换热器(301)高温侧的出口与第二换热器(302)高温侧入口相连;
所述预热-冷却循环回路中第三换热器(303)高温侧的出口与第三三通阀(603)的a3端相连,第三三通阀(603)的b3端与节流装置(5)的入口相连,第三三通阀(603)的c3端与第二换热器(302)低温侧的入口相连,节流装置(5)的出口与第二换热器(302)低温侧的入口相连,第二换热器(302)低温侧的出口与第二三通阀(602)的a2端相连,第二三通阀(602)的b2端与压缩机的入口相连,第二三通阀(602)的c2端与第三换热器(303)高温侧的入口相连,压缩机的出口与第三换热器(303)高温侧的入口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汽车内燃机冷却循环回路的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电循环回路中第一换热器(301)低温侧的出口与第一三通阀(601)的a1端相连,第一三通阀(601)的b1端与膨胀机(7)的入口相连,第一三通阀(601)的c1端和膨胀机(7)的出口均与第四换热器(304)高温测的入口相连,第四换热器(304)高温测的出口与工质储液罐(9)相连,工质泵(8)的入口与工质储液罐(9)相连,工质泵(8)的出口与第三换热器(303)低温侧的入口相连,第三换热器(303)低温侧的出口与第一换热器(301)低温侧的入口相连,膨胀机(7)的输出轴与发电机 (10)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汽车内燃机冷却循环回路的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内燃机冷却循环回路中,第一换热器(301)、第二换热器(302)充当冷凝器;在发电循环回路中,第一换热器(301)充当蒸发器、第三换热器(303)充当预热器,第四换热器(304)充当冷凝器;在预热-冷却循环回路中,第二换热器(302)充当蒸发器、第三换热器(303)充当冷凝器;各循环回路之间通过换热器进行热量传递。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汽车内燃机冷却循环回路的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内燃机冷却循环回路中的流体工质为水,发电循环回路、冷却-预热循环回路的流体工质为有机工质,有机工质包括但不限于三氟二氯乙烷或四氟一氯乙烷。
5.基于汽车内燃机冷却循环回路的发电系统CFD仿真优化方法,包括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的所述基于汽车内燃机冷却循环回路的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获取内燃机的工况参数;
S2,根据内燃机的工况参数,确定内燃机以及冷却循环回路的边界条件;
S3,设计内燃机冷却循环回路结构及实际管路布置图;
S4,建立内燃机和冷却循环回路的三维几何物理模型,并用网格划分软件对模型进行网格划分;
S5,设置内燃机和冷却循环回路的计算模型的边界条件,对模型进行仿真模拟,然后对模拟结果进行后处理;
S6,通过后处理结果输出提取冷却通道出口参数;
S7,判断模拟后内燃机是否满足其最佳工作温度要求,不满足就返回S3,满足就进行下一步;
S8,根据内燃机冷却通道出、入口参数,设计预热-冷却循环回路、发电循环回路结构及实际管路布置图;
S9,建立设计预热-冷却循环回路、发电循环回路装置结构及管路三维几何物理模型,并用网格划分软件对模型进行网格划分;
S10,设置预热-冷却循环回路、发电循环回路的计算模型的边界条件,对模型进行仿真模拟,然后对模拟结果进行后处理;
S11,根据后处理结果确定各个设备进出口工质的参数;
S12,根据各个设备进出口工质参数计算发电机发电效率,判断发电效率是否达到最佳,不是则返回S3,如果是,则得到发电系统最终优化模型,即各回路的设备、管道布置结构最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昌智能新能源汽车研究院,未经南昌智能新能源汽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07776.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