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下集群行为实验平台有效
申请号: | 202011115437.1 | 申请日: | 2020-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4927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10 |
发明(设计)人: | 彭星光;郑志成;宋保维;潘光;张福斌;高剑;张立川;张克涵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3C11/52 | 分类号: | B63C11/52;B63G8/00;B63G8/38 |
代理公司: | 西安凯多思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90 | 代理人: | 刘新琼 |
地址: | 710072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下 集群 行为 实验 平台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水下集群行为实验平台,主控模块和感知模块放置于电子舱中,通信模块放置于天线舱中,电源模块放置在电池舱中,推进器模块包括两个主推进器和一个垂向推进器,其中两个主推进器分别安装在AUV尾部安装板的两侧,垂向推进器放置于电池舱与电子舱中间空隙,垂直安装于贯穿航行器上下面板的涵道内,电子舱和天线舱内设备之间通过RS232串行通用接口连接。本发明具有能耗低、灵活性强、可实时监控、成本低廉的优势,既可将探测设备从高功耗的声呐改变为低功耗的LED灯带和水下相机,降低功耗,又可实现岸上对实验平台的实时监控,便于观察实验现象。同时,该平台还通过合理的推进器布局实现了AUV灵活性的增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自主水下航行器(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s,AUV)平台综合设计,尤其是一种新型AUV设计及一套多AUV集群交互平台。
背景技术
AUV是一种无人、无缆、完全自主航行的水下航行器,对海洋工程任务如海洋勘探、资源调查等,和军事任务如对敌侦察、目标定位等,有着重要作用。AUV集群,即使用多个AUV,通过各AUV个体间的简单交互并设定简单规则,从而实现一定的宏观形态,如大面积覆盖、目标围捕等。相对于常规单AUV工作模式和多AUV协同编队模式,AUV集群有着较大优势。相比于单AUV工作模式,AUV集群对大尺度海域的观测效率更高、速度更快,且无需单个AUV进行大范围航行,对个体续航力要求更低。相对于多AUV协同编队模式,AUV集群个体数量更大,可组成可靠性和容错性更高的水下观测网;且AUV集群无需通过详细的信息交互和感知将个体严格编队,通常以简单的交互规则和较少的信息使AUV个体能自组织地形成设计者需要的群体形式。因此,对AUV集群的研究对发展海洋探测和观察技术、提高我海军对海洋安全的感知能力,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常规AUV体型较大,要求有足够的活动空间,不便于在实验水池进行集群理论和集群行为的原理性实验;同时,常规AUV采用水声通信,通信模块功耗大、成本高且无法进行岸上实时监控,不适宜用作AUV集群实验平台。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水下集群行为实验平台,针对在水下集群实验中,常规AUV在实验室条件下航行灵活性差、通信功耗大、岸上无法对实时监控且成本高昂的问题,本发明提升AUV在狭小实验水域的工作能力,降低AUV集群水中通信的功耗和复杂度,同时控制成本。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水下集群行为实验平台,采用模块化框架式结构,包括主控模块、感知模块、通信模块、电源模块和推进器模块;主控模块和感知模块放置于电子舱中,通信模块放置于天线舱中,电源模块放置在电池舱中,推进器模块包括两个主推进器和一个垂向推进器,其中两个主推进器分别安装在AUV尾部安装板的两侧,垂向推进器放置于电池舱与电子舱中间空隙,垂直安装于贯穿航行器上下面板的涵道内,电子舱和天线舱内设备之间通过RS232串行通用接口连接。
所述主控模块包括微型控制器和PWM驱动模块,微型控制器用于对电子舱内部传感器的数据采集、处理和反馈,对各推进器进行转向和转速的调节,对LED灯带通信模块颜色和频率的控制;PWM驱动模块与微型控制器之间通过集成电路总线通信协议进行通信,根据微型控制器的指令发出PWM控制信号,对推进器模块进行控制,进而控制AUV的航行姿态;
所述感知模块包括IMU传感器、深度传感器和水下相机,还可根据需要搭载不同的传感器包括盐度传感器、水下酸碱度传感器等,IMU传感器承担对AUV航向、姿态和加速度的感知,深度传感器承担对AUV航行深度的感知,IMU传感器和深度传感器共同向主控模块发送反馈信号辅助控制系统对AUV的控制;水下相机对水下环境进行视觉采集和感知,对水下目标和集群内其他个体进行视觉定位;同时,水下相机作为LED水下光通信的接收装置,判断LED灯带的颜色和闪烁频率,进而与集群内其他个体进行低功耗交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工业大学,未经西北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1543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具有自动过滤功能的碎石机出料口
- 下一篇:一种翻转式磨菜刀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