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微生物强化技术治理城市污染河道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117152.1 | 申请日: | 2020-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9956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2 |
发明(设计)人: | 梁华忠;向文良;李建;宋菲菲;王跃筠;肖梅;郑进;简龙骥;黄元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清和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34 | 分类号: | C02F3/34 |
代理公司: | 成都诚中致达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51280 | 代理人: | 吴飞 |
地址: |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天***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微生物 强化 技术 治理 城市污染 河道 方法 | ||
一种利用微生物强化技术治理城市污染河道的方法,包括测定污染河道水环境参数,采集水样,采集河道底泥,制备微生物原液,微生物原液预处理,制备富集培养基,微生物富集及扩大培养,制备固体包埋复合菌剂,投放固体包埋复合菌剂等步骤。本发明在不同位置进行取样,所取样品分别检测,可在数据处理时去除异常数据,使检测结果真实可靠,采用专门的投放器进行固体包埋复合菌剂的投放,防止固体包埋复合菌剂沉降时受水流影响发生位置变化,导致检测结果出现误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河道治理技术领域,特别与一种利用微生物强化技术治理城市污染河道的方法相关。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环境污染日益严重。高速的经济发展常以牺牲当前资源环境为代价,生活垃圾及废水的排放导致土壤和水体的污染,尤其是河流水体的污染,这已严重至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周边生存环境。因此,国家推出生态发展的理念,并加强环境治理,根据生态护岸遵循再循环、再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原则,采用人工治理和自然修复的作用来修复河道原有的水陆生态结构,使其具有调节河流水质,滤除污染物、营造生物栖息环境、维持水体滨岸带生物多样性等功能。
生物防治是目前环境治理常用的方式,例如光合细菌菌群和酵母菌群协同其他有益微生物共同作用,在其生命活动中吸收和转化某些污染物质,并将大量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盐类、二氧化碳和水,从而使水体得到自净。该方法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但是,由于生物防治主要是通过生物活动去除水中污染物,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达到水质净化的效果,且水流中不同位置的污染程度不同,防治力度过大造成资源浪费,防治力度过小达不到治理的目标,且由于水流速的影响,投放的微生物在水面随水流移动后逐渐沉落水底,无法实现精准防治。
发明内容
针对相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微生物强化技术治理城市污染河道的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
一种利用微生物强化技术治理城市污染河道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测定污染河道水环境参数:包括水体总长度、水体深度,水体宽度,水体流速、底泥厚度;
(2)采集水样:沿水体总长度每侧至少均匀设5个采样点,将每个采样点采集的水样分别3℃-5℃冷藏保存,并在保存后24h内测定每个水样中的水质参数,包括pH值、COD、NH3-N、TP;
(3)采集河道底泥:按照步骤(2)中水样采集方式进行采样,将每个采样点采集的底泥样品分别保存;
(4)制备微生物原液:将步骤(2)采集的水样与步骤(3)中采样点位于水样采样点正下方处采集的底泥样品混合均匀,混合比例为底泥样品g∶水样ml=1∶2,样品在锥形瓶内混合振荡5-15min后静置,得到微生物原液备用;
(5)微生物原液预处理;
(6)制备富集培养基;
(7)微生物富集及扩大培养:取至少3个锥形瓶,并在每个锥形瓶中加入等量的步骤(6)中的富集培养基,在第一个锥形瓶中加入步骤(5)中预处理后得到的制得的微生物原液上清液,微生物原液上清液加入体积为富集培养基加入体积的1/10,恒温曝气培养7天后,对第二个装有富集培养基的锥形瓶进行灭菌,并用无菌吸管吸取第一个锥形瓶中的溶液上清液,吸取量与第一个锥形瓶中微生物原液上清液加入量相等,移入第二个锥形瓶中,恒温曝气培养7天,如此连续转移至少3次,得到富集培养目的菌占绝对优势的微生物混合培养物,微生物混合培养物扩大培养,得到用于吸附或包埋的复合菌液;
(8)制备固体包埋复合菌剂:选择吸附载体,通过载体吸附或包埋培养好的复合菌液得到固体包埋复合菌剂,并在固体包埋复合菌剂表面吸附光合细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清和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四川清和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1715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