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智能弹簧的可调谐动力吸振器及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117282.5 | 申请日: | 2020-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8358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5 |
发明(设计)人: | 王旦;宋立瑶;陈柏;朱如鹏;陈蔚芳;王尧尧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F13/00 | 分类号: | F16F13/00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张弛 |
地址: | 21001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智能 弹簧 调谐 动力 吸振器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智能弹簧的可调谐动力吸振器及控制方法,可调谐动力吸振器包括与主系统相连的智能弹簧。其中,智能弹簧包括主支撑弹簧、副支撑弹簧、压电陶瓷作动器及一对可控摩擦盘。本发明在传统的可调谐动力吸振器的基础上,使用智能弹簧代替磁流变弹性体,设计了一种基于智能弹簧的可调谐动力吸振器。该动力吸振器可以通过外加电压,控制其自身的刚度及阻尼变化,从而使其固有频率能适应外界激励频率的变化,达到更好地减振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振动控制领域的减振装置,具体是一种基于智能弹簧的可调谐动力吸振器。
背景技术
动力吸振器是一种包含有质量、弹簧、阻尼等元件的自由振动系统。它通过弹性元件与阻尼元件把吸能质量块与主振系统相关联,对主系统的振动进行抑制,是一种常用的减振装置。
动力吸振器的减振机理如下:主系统在外部激励作用下产生的振动传递到动力吸振器上,使动力吸振器与主系统之间发生相对运动。外部激励的振动能量由此发生分配转移,由主系统转移到动力吸振器上。因此,主系统的振动得到抑制。相比于其他的减振装置,动力吸振器结构原理简单,制造方便,具有较好的减振效果,在很多机械设备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但传统的动力吸振器只能在预期频率下工作,当外界激励频率发生变化时则无法起到减振的作用。可调谐动力吸振器可以改变自身的结构参数如等效刚度等,使其固有频率发生变化,以适应不同频率的外界激励力,达到更好的减振效果。
传统的可调谐动力吸振器使用磁流变弹性体、形状记忆合金等材料构建其支撑系统。这些材料在磁场或温度的变化下,其力学参数会发生变化。利用这一特性,当改变外界磁场的强度大小或温度高低,动力吸振器的刚度就会发生变化,引起固有频率的变化。因此,动力吸振器的固有频率能通过改变外界控制条件进行调节,以实现对外界激励频率的追踪,达到最优的减振效果。但是这种动力吸振器的调节方式较为复杂,刚度调节的范围也较小且非线性较强。因此,传统的可调谐动力吸振器的减振效果并不理想。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智能弹簧的可调谐动力吸振器。该动力吸振器可以对振动系统进行减振,并可进行调谐。
本发明同时提供该可调谐动力吸振器的控制方法。
为达到这一目的,本发明可调谐动力吸振器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智能弹簧的可调谐动力吸振器,包括主系统、智能弹簧系统、吸能质量块,智能弹簧系统包括承载吸能质量块的支撑座、主支撑弹簧、副支撑弹簧、安装在支撑座下表面的两个外摩擦盘、位于两个外摩擦盘之间的压电陶瓷作动器,所述压电陶瓷作动器的两端分别安装两个内摩擦盘;主支撑弹簧的下端与主系统固定,主支撑弹簧的上端与支撑座下表面固定;副支撑弹簧的下端与主系统固定;副支撑弹簧的上端与压电陶瓷作动器固定;压电陶瓷作动器的两端的两个内摩擦盘分别面对两个外摩擦盘;
所述压电陶瓷作动器具有第一状态及第二状态,当压电陶瓷作动器处于第一状态时,内摩擦盘与外摩擦盘不接触;当压电陶瓷作动器伸长后达到第二状态,处于第二状态时,内摩擦盘与外摩擦盘接触并产生滑动摩擦力。
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三状态,当压电陶瓷作动器自第二状态继续伸长后达到第三状态,处于第三状态时,内摩擦盘与外摩擦盘接触并相对固定,内摩擦盘与外摩擦盘产生静摩擦力。
进一步的,主支撑弹簧与副支撑弹簧平行布置而构成两条载荷传递路径。
进一步的,所述主系统为动力吸振器减振对象;外界激励经主系统传递到智能弹簧系统上。
上述可调谐动力吸振器的控制方法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1728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