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道路基层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124268.8 | 申请日: | 2020-10-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2550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1 |
发明(设计)人: | 柳力;刘朝晖;杨程程;李盛;黄优;刘靖宇;李文博;张涓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沙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4B28/04 | 分类号: | C04B28/04;C04B18/14;C04B20/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陈彩霞 |
地址: | 410114 湖南省***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道路 基层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道路基层,公开了一种道路基层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道路基层材料含有以下原料组分,以10重量份的碎石细集料为基准,酸化钢渣的含量为20‑30重量份、硅粉的含量为0.8‑2.5重量份、水泥的含量为1.2‑2.5重量份、水的含量为2‑3.5重量份。制备道路基层材料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酸化钢渣、碎石细集料、硅粉、水泥与水混合得到混合料,将所述混合料进行振动搅拌。本发明的道路基层材料具有膨胀率低的优点,且能够实现固态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道路基层,具体地,涉及一种道路基层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钢渣是一种炼钢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非金属固态是钢渣的表现形态,其矿相组成与水泥熟料相似,是一种具有较高活性的材料。随着工业科技的快速发展,废旧钢渣的产出量也越来越多,大量钢渣的堆积不仅占用巨大的土地资源空间,而且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国内在钢渣二次利用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进展,钢渣已应用于道路建设、农业生产等领域,不仅可有效解决钢渣的资源化利用,还可以减少砂石的开采以减少一些山地的水土流失。
由于钢渣中含有较多的游离氧化钙(f-CaO),当f-CaO遇水生成水合物为氢氧化物形式的固体时体积明显膨胀,当钢渣应用于道路基层时,钢渣的膨胀性能会使道路基层在运营后易出现路基下沉、路面开裂、翻浆等现象。因此,降低钢渣的膨胀率对道路基层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钢渣导致道路基层易开裂、下沉、翻浆的问题,提供一种道路基层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道路基层材料具有膨胀率低的优点,且能够实现固态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道路基层材料,含有以下原料组分,以10重量份的碎石细集料为基准,酸化钢渣的含量为20-30重量份、硅粉的含量为0.8-2.5重量份、水泥的含量为1.2-2.5重量份、水的含量为2-3.5重量份。
优选地,所述酸化钢渣通过将钢渣粗集料与酸溶液混合浸泡后,再进行干燥制得。
优选地,所述酸化钢渣含有第一酸化钢渣、第二酸化钢渣和第三酸化钢渣,所述第一酸化钢渣的粒径为19-26.5mm,所述第二酸化钢渣的粒径为9.5-19mm,所述第三酸化钢渣的粒径为4.75-9.5mm,所述第一酸化钢渣、所述第二酸化钢渣和所述第三酸化钢渣的质量比为1-1.2:1-1.5:1。
优选地,所述碎石细集料含有第一碎石、第二碎石、第三碎石和第四碎石,所述第一碎石的粒径为2.36-4.75mm,所述第二碎石的粒径为0.6-2.36mm,所述第三碎石的粒径为0.075-0.6mm,所述第四碎石的粒径为小于0.075mm,所述第一碎石、所述第二碎石、所述第三碎石和所述第四碎石的质量比为3-4:6-8:5-7:1。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制备道路基层材料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酸化钢渣、碎石细集料、硅粉、水泥与水混合得到混合料,将所述混合料进行振动搅拌;其中,以10重量份的碎石细集料为基准,酸化钢渣的用量为20-30重量份、硅粉的用量为0.8-2.5重量份、水泥的用量为1.2-2.5重量份、水的用量为2-3.5重量份。
优选地,所述酸化钢渣通过将钢渣粗集料与酸溶液混合浸泡后,再进行干燥制得;
优选地,所述酸溶液为有机酸溶液,所述有机酸溶液中有机酸的浓度为5-20体积%;所述浸泡的时间为2-4h。
优选地,所述酸化钢渣含有第一酸化钢渣、第二酸化钢渣和第三酸化钢渣,所述第一酸化钢渣的粒径为19-26.5mm,所述第二酸化钢渣的粒径为9.5-19mm,所述第三酸化钢渣的粒径为4.75-9.5mm,所述第一酸化钢渣、所述第二酸化钢渣和所述第三酸化钢渣的质量比为1-1.2:1-1.5: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沙理工大学,未经长沙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2426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