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手机定位信息的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监管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1124522.4 | 申请日: | 2020-10-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3407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2 |
发明(设计)人: | 刘方正;罗建武;王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6F16/2458 | 分类号: | G06F16/2458;G06F16/28;G06F16/29;H04W4/021;H04W4/029;H04M1/2757;G06Q50/26 |
代理公司: | 合肥中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46 | 代理人: | 洪玲 |
地址: | 10060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手机 定位 信息 自然保护 人类 活动 监管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手机定位信息的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监管系统。该基于手机定位信息的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监管系统,包括:采集模块,其被配置为基于手机定位信息采集该自然保护地内的人员活动轨迹;处理模块,其被配置为基于人员的活动轨迹与自然保护地的预设区域,通过第一预设条件,将其归类于不同的人员分类体系内,并记录各预设区域内的各人员分类体系的活动数量;定时模块,其被配置为设定时间周期T1,经过时间周期T1发送监管指令信号至监管模块;该基于手机定位信息的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监管系统,便于帮助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协调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保护的关系,为自然保护地规划、建设、管理、保护和评估等提供依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活动监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手机定位信息的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监管系统。
背景技术
自然保护地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居于首要地位。近年来,随着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绿盾”专项行动的持续开展,自然保护地内的违法违规建设项目得到了有效清理和整治。但是,自然保护地内人类活动干扰问题仍然突出,特别是路网、航道等分布密集的保护区,外来人员、游客、驴友等人员频繁进出自然保护地,监管难度大。如何从“管设施”转向“管人员”,是破解当前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风险防控的关键。
现有的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监管技术方法包括:卫星遥感、无人机遥感、视频监控、哨卡登记。卫星遥感和无人机遥感只能监测到建筑物、土地利用变化等这类地表覆被形式的变化,无法对人员的进出加以防控;视频监控在自然保护地内布设成本高,维护难度大,无法形成空间上的有效的覆盖,存在大面积的盲区;哨卡登记仅可以在主要道路上实现对人员和车辆的管控,但对进入自然保护地后的人员和车辆的行为无法跟踪,并且哨卡登记的方式落后,相关数据难以实时进行汇总分析,存在“走人情”等漏洞。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与转型,各地和许多自然保护地,尤其是自然公园,对于开展户外体验、研学活动、自驾出行等旅游产业的呼声日益高涨,由此对各级生态环境部门监管工作带来的挑战和压力也将更加艰巨。但从目前的监管能力来看,我们对在自然保护地内的人员数量、进出位置、活动轨迹、停留区域、活动时间等信息都无从掌握。这些重要信息的缺失限制了生态环境部门监管能力的发挥,不利于对自然保护地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域的风险防控。
移动通信网络为保证手机与基站的正常通讯,会记录到手机的相关操作或控制信息,如手机在网络中的开关机、通信、周期性位置变更、位置切换等行为,从而生成定位数据。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移动通信网络服务商均可对用户个体或群体的位置进行实时监控。手机定位大数据已在人员和车辆管理、交通调度、智慧物流、应急救援、公共安全、趋势预测等多项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现有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监管技术方法,总的来看,一是注重对建筑设施的监测,忽视了人员本身进出自然保护地,以及在自然保护地内的行为影响;二是建设和运维成本高,需要布设供电、通讯、传感器等设施设备,对于复杂地形和环境的自然保护地而言,要形成有效的监控覆盖是不可能的;三是技术手段落后,数据时效性低,难以进行结构化的统计与分析。
本发明基于成熟的移动通信定位技术,在每天形成的定位大数据中,按照行为特征,自动识别自然保护地内人员活动类别,实时统计并评估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强度,便于帮助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协调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保护的关系,为自然保护地规划、建设、管理、保护和评估等提供依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的基于手机定位信息的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监管系统。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基于手机定位信息的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监管系统,包括:
采集模块,其被配置为基于手机定位信息采集该自然保护地内的人员活动轨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2452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设备、信息再现方法和信息再现设备
- 信息记录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介质、信息复制装置和信息复制方法
- 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再现方法、信息记录程序、信息再现程序、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 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再现方法、信息记录程序、信息再现程序、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 信息记录设备、信息重放设备、信息记录方法、信息重放方法、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 信息存储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重放方法、信息记录设备、以及信息重放设备
- 信息存储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回放方法、信息记录设备和信息回放设备
- 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方法和信息再现装置
- 信息终端,信息终端的信息呈现方法和信息呈现程序
- 信息创建、信息发送方法及信息创建、信息发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