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光控活性银杏叶聚戊烯醇金属配合物的合成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011125535.3 申请日: 2020-10-20
公开(公告)号: CN112250879B 公开(公告)日: 2022-06-28
发明(设计)人: 王成章;张昌伟;陶冉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
主分类号: C08G83/00 分类号: C08G83/00;A61P35/00;A61K47/55;A61K41/00;A61K31/765;A61K31/7135
代理公司: 北京慕达星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5 代理人: 王攀
地址: 210042 江*** 国省代码: 江苏;3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具有 光控 活性 银杏叶 戊烯 金属 配合 合成 方法
【说明书】:

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光控活性银杏叶聚戊烯醇金属配合物的合成方法。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以高纯度银杏叶聚戊烯醇为原料,通过化学改性手段将聚戊烯醇末端羟基替换成配位能力更强的活性基团,然后再与钌多吡啶配合物进行络合反应,合成银杏叶聚戊烯醇‑钌多吡啶金属配合物;制备的配合物具有较好的光致解离效率以及光控抗肿瘤性能,可为高值化银杏叶聚戊烯醇功能性产品开发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撑。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天然产物的高值化功能性产品开发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光控活性银杏叶聚戊烯醇金属配合物的合成方法。

背景技术

银杏是我国宝贵且特有的林源植物。银杏叶具有多方面重要的药理作用和经济价值,其中主要的生物活性成分为黄酮类、萜内酯、聚戊烯醇(PPs)和多糖等化合物。目前我国银杏叶产品的开发和应用仍处于初始阶段,主要利用其中的黄酮和萜内酯成分,最有价值的PPs尚未开发利用。银杏叶聚戊烯醇(GBP)是由14-24个异戊烯基单元构成的桦木萜醇类PPs,由于其和参与人体糖蛋白合成的多萜醇结构类似而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目前,关于GBP生物活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抗肿瘤、抑菌和抗氧化方面。例如,王成章等人以GBP为原料进行抗肿瘤实验,结果发现其对A549、Hips、S180、EC和Heps等多种肿瘤细胞均具有显著的抑制活性。张昌伟等人对GBP的抑菌和抗氧化活性研究发现,其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和肺炎链球菌均具有强烈的抑制效果,并且对ABTS、DPPH、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均具有较好的清除作用。GBP较好的抗肿瘤、抗氧化和抑菌活性使其在药品、保健品和化妆品等功能性产品领域极具开发潜力。但是,由于GBP本身具有的大分子量和强疏水性导致的低生物利用度,以及缺乏机体组织选择性造成的正常组织毒副性,限制了其相关功能性产品的开发和应用。

钌(Ru)多吡啶配合物因具有丰富的光物化性质、独特的DNA结合能力、易吸收、代谢快、协同增效以及时间和空间上的可控释放性等优势,在解决GBP功能性产品开发应用问题方面极具发展前景。传统的钌多吡啶配合物主要由主配体和无生物活性的功能配体组成。近年来,通过引入生物活性分子作为可离去功能配体,在光照射后同时释放具有交联生物分子(DNA)功能的钌双水合物和生物活性分子,以达到协同增效的目的,是钌多吡啶配合物发展的一大趋势。例如,Sgambellone等人在钌多吡啶配合物上引入蛋白酶抑制剂或小分子化疗药物(5-氟尿嘧啶(5-FU)、5-氰基尿嘧啶(5-CNU)等)作为可解离的功能配体,在光照下同时释放生物活性分子和钌多吡啶部分,通过钌多吡啶部分与DNA共价结合以及生物分子本身具有的活性实现了协同增效的目的。GBP本身较好的生物活性使其具有成为钌多吡啶配合物功能配体的潜力。但是,目前关于GBP-钌多吡啶金属配合物合成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鲜见报道。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光控活性银杏叶聚戊烯醇金属配合物的合成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具有光控活性银杏叶聚戊烯醇金属配合物的合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银杏叶聚戊烯醇功能配体的制备

将高纯度银杏叶聚戊烯醇末端羟基替换成配位能力更强的活性基团,合成聚戊烯醇功能配体;

S2、银杏叶聚戊烯醇金属配合物的合成

以聚戊烯醇功能配体和钌多吡啶配合物为原料,合成聚戊烯醇-钌多吡啶金属配合物。

优选的,在上述一种具有光控活性银杏叶聚戊烯醇金属配合物的合成方法中,步骤S1中所述聚戊烯醇的纯度高于99.8%。

优选的,在上述一种具有光控活性银杏叶聚戊烯醇金属配合物的合成方法中,步骤S1中所述配位能力更强的活性基团包括氨基、氰基,以及所有含有吡啶基团的衍生物。

优选的,在上述一种具有光控活性银杏叶聚戊烯醇金属配合物的合成方法中,步骤S2中所述钌多吡啶配合物包括吡啶环上修饰不同基团的所有钌多吡啶衍生物。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未经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2553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