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泥石流桩群型拦挡结构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126825.X | 申请日: | 2020-10-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1116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2 |
发明(设计)人: | 黄雨;石昊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B7/02 | 分类号: | E02B7/02;E02B8/06;E02D17/20;E01F7/04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律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1290 | 代理人: | 叶凤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泥石流 桩群型 拦挡 结构 方法 | ||
1.一种泥石流桩群型拦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三排桩体;
所述桩体包括分流型桩(1)、导流Ⅰ型桩(2)及导流Ⅱ型桩(3),布置方式:
沿泥石流流向,首先放置分流型桩(1)、其次放置导流Ⅰ型桩(2)、最后放置导流Ⅱ型桩(3);
所述分流型桩(1)截面为梯形和半圆的组合体,由第一分流短边(8)、第一导流短边(9)、第一导流长边(11)及第一转向短边(12)组成:
由端点A沿泥石流流向(7)偏转角度α做线段AB形成第一分流短边(8);
由端点B做线段BC形成第一导流短边(9),线段AB与线段BC之间夹角为180°-2α;在确定好第一分流短边(8)和第一导流短边(9)的几何参数后,桩体其他几何参数由以下几何关系确定:于端点C做线段BC的垂线,于端点A做线段BC的平行线,两线相交于点D,线段AD形成第一导流长边(11);以直线CD的中点O1为圆心,线段CD为直径,做圆弧CD以封闭整个截面图形;圆弧CD形成第一转向短边(12);
所述导流Ⅰ型桩(2)截面为梯形、圆弧和三角形的组合体,由第二分流短边(13)、第二导流短边(14)、第二导流长边(19)、第二转向短边(17)及第二转向长边(20)组成:
在确定第二分流短边(13)和第二导流短边(14)的几何参数后,桩体其他几何参数由以下几何关系确定:由端点G做垂直于泥石流流向(7)的直线,由E做EF的平行线,两线相交于点H,用直线连接E点和H点形成第一辅助线(15),用直线连接G点和H点形成第二辅助线(16);由端点E做线段GH的平行线,由端点H做线段EF的平行线,两线交于点I,用直线连接HI形成第二导流长边(19);
由端点G做线段FG的垂线,由端点H做直线HI的垂线,两线交于点O2,以O2为圆心,点H和O2连线为半径,做圆弧HG形成第二转向短边(17);
由端点I线段HI的垂线,由端点E做线段EH的垂线,两线交于点O3,以O3为圆心,点I和O3连线为半径,做圆弧IE形成第二转向长边(20);
所述导流Ⅱ型桩(3)截面由导流Ⅰ型桩(2)截面镜像得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泥石流桩群型拦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型桩(1)、导流Ⅰ型桩(2)及导流Ⅱ型桩(3)垂直于泥石流流向等间距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泥石流桩群型拦挡结构,其特征在于,每排桩体间距的总和需大于泥石流宽的1/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泥石流桩群型拦挡结构,其特征在于,泥石流沟壁距桩体的最近距离需小于每排桩间距的1/2。
5.基于权利要求1所述泥石流桩群型拦挡结构,其特征在于,采用多级分流、引导、转向、对冲设计来实现泥石流的分流及引导过程:
(1)泥石流流经分流型桩(1)时,流域被分为初级Ⅰ导流区(21)和初级Ⅱ导流区(22);
(2)分流型桩(1)和导流Ⅰ型桩(2)之间形成流体Ⅰ转向区(23);
(3)初级Ⅰ导流区(21)和流体Ⅰ转向区(23)的流体在初级混杂消能区(24)对冲消能;
(4)导流Ⅰ型桩(2)之间形成次级导流区(25);
(5)导流Ⅰ型桩(2)和导流Ⅱ型桩(3)之间形成流体Ⅱ转向区(26);
(6)次级导流区(25)和流体Ⅱ转向区(26)的流体在混杂消能区(27)对冲消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26825.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BMP图片修复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一种方便操作的电连接器